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南阳市2023年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时间:2023-04-20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一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不仅造成严重减产、品质下降,其产生的毒素会导致人畜中毒,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小麦赤霉病是我市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为切实搞好全市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危害损失,特制订本方案。

  一、2023 年我市赤霉病流行风险分析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具有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点。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暴发流行,不仅造成严重减产、品质下降,其产生的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会导致人畜中毒,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小麦赤霉病菌主要在玉米秸秆、稻桩等农作物残体上越冬,我市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绝大部分推行秸秆还田,田间菌源充足,加之目前我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均中感或高感赤霉病,一旦抽穗扬花期降雨,小麦赤霉病就会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年际间波动大,从2010年~2021年12年间,小麦赤霉病在南阳5次偏重发生,年平均偏重发生概率41.7%,属大概率发生事件。“十二五”期间重发生概率为20%、“十三五”期间重发生概率为40%、“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2022年偏轻发生、2023年偏重发生的概率非常大。

  根据气象预报,我市3 月份降水量偏少2~4成,平均气温偏高0~1℃。4月份降水量偏少0~2成,平均气温偏高0~1℃。5月份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0~1成,平均气温偏高0~1℃。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病菌发育侵染。

  二、预防控制目标任务

  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及时准确,预防控制率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努力实现应治尽治、应防尽防。

  三、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技术

  小麦赤霉病只能在小麦扬花期喷药预防,一旦显症,无药可治,且预防时间期短,应抓住以下技术要点:

  (一)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预防窗口期时间短、任务重。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全面喷施高效对路药剂预防,减轻病害危害程度。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有降雨,应抓住雨停间隙及时补施农药。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再喷药1次,以确保控制效果。小麦灌浆期若降雨天气多,需要第三次防治,防止赤霉病分生孢子再次侵染,造成呕吐毒素超标。

  (三)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粉唑醇、申嗪霉素、低聚糖素、四霉素、枯草芽孢杆菌、氟唑菌酰羟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环唑、咪鲜胺、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如戊唑醇与氰烯菌酯、丙硫菌唑、肟菌酯、咪鲜胺、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使用说明配药施药。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同时,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亩药液量应在1升以上、飞行高度控制在1米左右)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四)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防干热风、防早衰相结合,推行药肥混用,促进保粒增重,增产增效。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566878.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