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监督

猴痘究竟是个啥 我们需要担心吗

时间:2022-05-27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郑超

  自5月7日英国发现首例猴痘病例以来,全球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上报了131例猴痘确诊病例和106例疑似病例。

  5月25日,关于猴痘的相关情况,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郑州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所公卫医师申莉进行梳理和解读。

  猴痘的发现

  1958年,猴痘病毒在一只被用作研究实验的猴子身上被首次发现。后来发现,家鼠、松鼠等啮齿类动物也是猴痘病毒的宿主。

  1970年,人类历史上首个猴痘确诊病例出现在刚果(金),从1970年起,共计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人类感染猴痘的散发病例。但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

  非洲大陆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于2003年出现在美国。2018年以来,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等国发现的猴痘病毒感染者都有非洲旅居史。

  什么是猴痘?

  WHO官方网站显示:猴痘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一种。猴痘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从动物传播给人的病毒),病人症状与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

  随着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和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成为最严重的正痘病毒。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区热带雨林仍有猴痘散发病例。

  在最近的一项猴痘动物模型研究中,鉴定出刚果盆地株和西非株两个不同的病毒株,刚果盆地株毒性较高。

  猴痘怎么传播?

  据WHO官网介绍,猴痘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损伤而获得感染。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食用未充分煮熟的受感染动物的肉等,都可以实现猴痘病毒由动物感染人类。

  二次传播或人际间传播因密切接触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或被患者体液或病变材料污染的物品而造成。

  猴痘病毒能在呼吸道飞沫中存在,但通常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能传播。因此,活动病例的家庭成员面临较大的感染风险。

  传播也可通过接种或胎盘(先天性猴痘)发生。不过,猴痘的传染性远远小于天花,故人与人的传播并不常见。

  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仅通过人际间传播可使猴痘在人群中持续存在下去。

  症状与体征

  感染可分成两个阶段:

  发病期(0-5天):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背痛、肌痛(肌肉疼痛)、重度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皮疹期(出现发热后1-3天内):出现不同阶段的皮疹,经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常见面部(95%的病例)、手掌和脚掌(75%)皮疹。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约10天后结痂,约三周后结痂才能完全消失。病变数量从几个到几千不等,影响口腔黏膜(70%的病例)、生殖器(30%)、结膜(20%)和角膜。部分病人在出现皮疹前会发生严重的淋巴结病(淋巴结肿大),这可有助于识别猴痘,因为其他类似疾病都无此特征。

  潜伏期

  猴痘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为6至16天,但可为5至21天。

  据比利时《晚报》等多家外媒报道,在发现多例猴痘病例后,比利时卫生部门于当地时间19日发布声明,要求猴痘病例进行21天自我隔离。该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要求猴痘病例进行自我隔离的国家。

  自限性和死亡率

  猴痘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4至21天。严重病例较常见于儿童,且与病毒暴露程度、病人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猴痘出现流行时死亡率差异很大,在记录病例中低于10%,主要发生于幼儿。一般来说,较年轻的年龄组似更容易发生猴痘。西非株的致死率较低,大约1%的感染会导致死亡;刚果盆地株则可以导致约10%的死亡率。

  猴痘的传播与新冠肺炎不同。由于猴痘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应重点关注受感染的人及其密切接触者。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人感染风险更大,这包括卫生工作者、家庭成员和性伴侣。

  猴痘病毒最新基因测序

  截至5月21日,来自葡萄牙、比利时、美国的三个研究小组,分别公布了近期在全球多地暴发的猴痘疫情中感染者所携带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初步结果。

  三份猴痘病毒(MPXV)的DNA序列初步显示同源,同属温和的西非株系,其与2018年和2019年在英国、新加坡和以色列发现的猴痘病毒关系密切。

  如何预防?

  尚无针对猴痘的特效药物或疫苗,但可控制疫情暴发。

  因为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效力,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以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减轻猴痘病症。

  我们该怎么做?

  基于暂时没有发现明显的人传人,病例总数量仍然很少,中国也尚未发现的考虑,实际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特别影响。

  申莉表示,大家不需要太过紧张,日常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使用肥皂和水或酒精类消毒剂),避免食用或处理野味,不接触来历不明的动物。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jcyj/50846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