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天地

稻田杂草防除技术意见

时间:2022-05-31 来源:南通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充分发挥农业措施的控草作用、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化学除草剂,根据种植方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技术指导,提高除草效果。

  1. 防治策略

  (1)坚持生态控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结合水稻播栽期调整、翻耕整地、沟渠整治、田间管理、轮作休耕等农业措施,清除田埂、沟渠杂草,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稻田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2)坚持封闭处理与茎叶处理相结合。杂草出苗期和幼苗期是最敏感脆弱的阶段,也是杂草与农作物竞争的开始。根据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以及除草剂特性,优先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减少后期茎叶处理的除草压力,同时有效延缓杂草抗药性发展。

  (3)坚持安全用药与减量控害相结合。切实加强除草剂安全使用指导,推广减量施药技术,选择高效安全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产品,坚持对靶用药、适期适量施药,杜绝超剂量使用、不合理施药现象,减少因使用不当引起的药害事故或漂移现象,确保水稻安全和 除草效果。

  2. 技术措施

  (1)生态控草。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培育水稻壮苗健苗,发挥生态控草作用,降低稻田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①种子去杂。通过对稻种过筛、风扬、水选等措施,剔除混杂在水稻种内的杂草种子,防止杂草种子远距离传播;推广使用合格的商品种子,减少杂草种源。

  ②农事调控。通过提高整地质量、合理肥水运筹等措施形成不利于杂草萌发的环境,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的生态条件,促进水稻壮苗早发,增强抗逆性;腾茬早的田块,通过播栽前诱发杂草出苗后采用机械灭草;适时清除田埂、路边杂草;培育壮苗健苗,营造“苗欺草”的良好农田生态。对旱直播水稻集中种植区杂草稻发生较重的田块,要结合种植结构调整,指导农民实施轮作换茬,或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方式,减轻杂草发生基数,压缩重草田比例。

  ③物理阻断。在进水口安置尼龙纱网拦截杂草种子,田间灌水至水层10~15厘米,待杂草种子聚集到田间后捞取水面漂浮的种子,减少土壤杂草种子库数量。

  (2)化学防除。稻田杂草因种植方式、生态区域不同,采取的化学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的差异。

  ①机插稻。在上水整地平田时,可选用丙草胺(或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加水均匀喷施,自然落干后栽插,或在栽插后5~7天,选用丙草胺、异隆·丙·氯吡等药剂,拌细湿土均匀撒施封闭处理;水稻移栽后20天左右,根据田间残留草情,选择茎叶处理除草剂进行补施喷雾,防禾本科杂草可选用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氟酮磺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防阔叶类杂草可选用灭草松、2甲4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

  ②旱直播稻。在播种并窨水落干后,可选用异隆·丙·氯吡、丁·噁或二甲戊灵+苄嘧磺隆等,加水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播种20天后,根据田间草相,选择对路药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防除禾本科杂草可选用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防阔叶类杂草及莎草可选用灭草松、2甲4氯、氯吡嘧磺隆、氯氟吡啶酯等药剂。

  ③水直播稻。在催芽稻种播后2~4天,用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加水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水稻播种后20天,根据田间草相,选择对路药剂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防除禾本科杂草可选用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防除阔叶类杂草可选用灭草松、2甲4氯、苄嘧磺隆、氯氟吡啶酯等药剂。

  3. 注意事项

  (1)要根据田间草相,合理选择除草剂品种,要交替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2)选择封闭处理时,移栽田、抛秧田施用封闭药剂时需要田间有完全覆盖土表的水层,药后需要保水5~7天、水层不能淹没水稻心叶,直播田施用封闭药剂时田间土壤应处于润湿状态,无积水;选择茎叶处理时,需先排水施药,药后1~2天再复水保水,否则会造成药效降低。避免施药后立即施肥造成杂草返青现象,影响药效。

  (3)用药结束后,请将农药包装废弃物送至指定回收点,请勿随意丢弃。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tong.gov.cn/ntsnwx/nzwsc/content/8603aeb1-c55b-448f-83d9-74938c58c6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