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深挖潜力、补齐短板……我市找准“致富秘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日前,梓潼观义镇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里热闹非凡,观义镇9个村(社区)的负责人一大早就聚集在此,都在等着一件大喜事:村集体经济分红。
“这次分红总金额140万元,其中最高分红25万元,最低分红5万元。”当地负责人说,“该笔分红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项目:喜获丰收的2000亩萝卜,后期还有来自生猪代养场、榨菜和青菜、农资销售等方面的分红。好日子在后头呢!”
近年来,我市以县为单位,整体布局、整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着重在合力推进、政策牵引、释放动能、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市共1582个建制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上的村1194个、占比75.5%,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314个、占比19.8%。
□ 绵报融媒记者 李灵越
发展主导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伴随着初夏微风,走进盐亭县岐伯镇龙前村中药材基地,一大群村民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栽植中药材丹参和白部。
“我们园子里的吴茱萸还没有成林,行间浪费了可惜,于是我们就轮种桔梗和白部。中药材种植追求绿色无公害,因此平时用工量很大……”四川歧舌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洋说。
在另一片园子里,几位村民正挥锄除草。“每天在家门口轻轻松松挣60元,而且老板每天供午饭,还是划得着!”57岁的脱贫户李秉松告诉记者,家里日子也越过越有起色了。
“中药材产业的入驻,确实为我们村帮了大忙!”龙前村村委会主任李秉举介绍,中药材产业的引进,使村里的坡地、撂荒地得到流转,给予农户每年土地分红,村集体每年实现经济增收2万元。
同样在盐亭,黄甸镇利和村集体的桑园里,一群老人正在从事“扳芽”作业——干净利落地将多余且不规整的嫩芽扳掉,保留发育规整、健壮的良桑嫩芽,确保桑叶高产,促进后期养蚕丰收。
正在现场巡查的村党总支书记王益告诉记者,930亩杂柑和1000余亩蚕桑,就是村上现有的集体经济支柱产业。预计今年蚕桑产值100万元,杂柑产值2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坚持因地制宜,我市坚持“一村一精品”理念,各地紧紧围绕绵阳现代农业6大主导产业、10大主导产品以及重点工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因地制宜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全域化整体布局。下一步,还将继续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等方式上下大工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利润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
活用闲置资源 拓宽增收渠道
“所谓缺资源,并非真的没有资源。”游仙区仙鹤镇石龙村王军说,作为全省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乡镇,仙鹤镇直面土地资源紧缺与低效闲置并存的农村现实。
有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关键是要进行整理,激发闲置资产活力。
近日,在石龙村一处小麦田里,村民们弯着腰,测量新规划流转的300亩土地,忙得不亦乐乎。
这300亩的新增土地,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筹措资金,将村民手中相对集中的撂荒地、坡耕地、夏湿田流转出来的。经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承包给种植大户。
如今的石龙村,在坡耕地、撂荒地、夏湿田等这些昔日被人忽视的犄角旮旯上做文章,用3年的时间集体经济实现了华丽“蝶变”。2021年该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增收20余万元,日前被评为四川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
两项改革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抢抓村级建制改革拓展壮大集体经济、聚集发展特色产业空间的机遇,多渠道整合利用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1856宗闲置活动阵地等闲置资源资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入股、出租、自营、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土地、房屋、设施设备等各类闲置资源,用足优惠政策、用活扶持资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
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不留下一地一村。日前,我市还发布388个村级集体经济“消薄”项目,主要涵盖土地托管、农特产品种植、文旅融合、医药大健康、撂荒地深度治理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优质“消薄”项目的带动作用,我市还启动“金融甘泉促振兴行动”,向全市158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每村不少于100万元的标准授信50亿元,并向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授信50亿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00亿元,向农户授信300亿元,总计授信500亿元。
整合乡村资源 丰富旅游业态
夏日已至,桑枣镇齐心村漫山遍野绿意盎然,“翎谷·濯缨”“遇见栖心”等网红民宿坐落于此,随处可见的绿植、鲜花,让幽静的小山村多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这个以乡村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村落,于2019年正式挂牌为3A级景区,随处可见的游客在此拍照“打卡”。
齐心村借助蝴蝶谷旅游业发展优势,由村两委主导,整合村集体可运营集体资产,成立齐心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设以服务为主的齐心椿旅游合作社,村民直接入股合作。
记者看到,不大的店面却有着农副产品展示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阵地,提供景区开发、游客咨询服务、民宿餐饮预订、农副产品销售等服务,每年旅游旺季都让村民们赚得盆满钵满。
“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民宿、餐饮、娱乐等实现收入10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16万元。”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挖掘地方红色遗迹、地域民俗,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等,绵阳发挥各地乡村生态优势,以“旅游+文创+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田园旅居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我市已培育和发展420家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的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登记57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12500个家庭农场,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载体”。
原文链接:http://nyncj.my.gov.cn/zwdt/sjbm/324783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