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把握农业服务贸易新机遇

时间:2022-09-15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我国农业服务贸易面临广阔发展空间。作为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农业服务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要把握农业服务贸易新机遇,引领我国农业企业从单纯的农产品或投入品生产向综合性全链条农业服务体发展,从而更好提升中国农业的实力。

  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5日落幕,农业服务贸易成为与会农业企业和专业观众关注的焦点。

  农业服务贸易是向国(境)外提供或购买农业相关服务的贸易形式,即农业服务业的进出口,被认为是经贸合作新模式、农业升级新路径。从世界范围看,农业强国大多也是农业服务贸易强国。荷兰是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服务贸易均有优势。其乳业技术和生猪养殖世界领先,温室农业和园艺农业服务成熟,支撑起农业服务贸易强国地位。如今,农业服务贸易已覆盖农业各环节各领域,促进了各国农业产业链升级。用农业服务提升效率、凝聚要素、重构产业、赋能农民,成为国际粮食和农业系统加快转型的共识。

  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跨境投资稳定增长,也需要农业领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主体培育、模式创新、领域拓展,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同时,还与其他国家分享农业服务,出口杂交水稻技术、绿色植保服务等,造福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与服务出口助力数十个国家粮食增产,农业无人机及相关服务贸易每年为全球10亿多亩农田提供各类作业服务,农产品储运加工一条龙服务大大增加了货物贸易效率。

  应当看到,我国农业服务贸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有待开发,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仍显不足。出口市场集中,主要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市场提供农业服务,进入欧美市场的少。市场主体实力弱,多数海外农业服务企业集中于某一细分领域,尚未形成全产业链供应能力。服务形式单一,多依托境外农资农机、农技和加工仓储等企业为当地用户提供服务,其他形式的服务贸易少。

  放眼国际,农业服务贸易的相当份额被发达国家垄断,成功的跨国农业企业也大多是农业服务贸易的佼佼者。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品种选育、农化服务、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高端服务环节和市场份额多被跨国巨头掌控。以美国的三大粮商为例,其不仅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有优势,在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方面也实力不俗。再比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跨国农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售卖农资或农机,还提供全程解决方案,成为增加用户黏性的法宝。

  中国企业也积极发展农业服务贸易,既服务国内,也走出国门。据农业农村部面向全国征集的农业服务贸易案例显示,主要有农资农机、农业技术、加工仓储、流通营销和信息服务等五种典型模式。比如,江苏沃得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外销售的农机,曾因缺少配套服务被迫退出当地市场,在确立了以服务为重心的发展战略后,成功进入印度市场,成为印度排名前三的农机品牌。又如,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派遣技术专家、提供育种技术,在菲律宾推广杂交水稻,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还为其培训了大量专业人才。

  我国农业服务贸易面临广阔发展空间。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在出口增加值的创造上高于制造业,今后这一趋势将更明显。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农业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提供了支撑。作为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农业服务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今年生效的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为我国优势农业服务向相关国家出口带来更多便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发展农业,对我国农资农技和生产服务等需求增加。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理应在农业服务贸易方面拥有一席之地。要把握农业服务贸易新机遇,引领我国农业企业从单纯的农产品或投入品生产向综合性全链条农业服务体发展,从而更好提升中国农业的实力。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zcjd/52872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