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层访谈

长治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丰富多彩

时间:2022-10-29 来源: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编者按:庆丰收、享丰收、颂丰收。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烈氛围中,我们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起推出“庆丰收 迎盛会”专栏,全面展现全市乡村振兴的新成果、乡风文明的新气象、广大农民的新风貌,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进一步汇聚起长治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金秋九月的长治,处处洋溢着欢庆丰收的喜悦。今年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市以“庆丰收 迎盛会”为主题,采用贴近农业生产、农村习俗、农民生活的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农民参与、农民乐见、农民欢喜的节庆活动,全面展示农民丰收喜悦、展现全市丰收盛况。

  

  长子县大堡头镇老马沟村的300亩优质北京菊种植基地,村民正在采收菊花

  在上党区,农产品、中药材亮相展会;在潞城区,大葱销售订单集中签约;在屯留区,辣椒种植户们带着自己引以为豪的辣椒植株参加“辣椒王”的评选;在长子县,山西农大教授、种植技术能手、种植大户、乡土人才等齐聚一堂,围绕青(尖)椒种植技术交流座谈;在壶关县,农户、游客西红柿地里采摘忙;在襄垣县,襄垣秧歌、跑马赛热闹非凡;在沁源县,以名羊展览、公羊对抗赛等为内容的赛羊会如火如荼……结合农耕文化、聚焦农时农事,各县区丰收节活动主题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文化韵味浓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

  

  沁县册村镇寺庄村的果农们忙着采摘苹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生动实践。我市高度重视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把节日融入农民生活,通过举办“乡村振兴法治先行”法律宣传暨优质种子品种成果展示、农业系统“庆丰收 迎盛会”摄影赛、乡土文化能人技艺赛等,生动展现新时代农民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推动节庆活动与农商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农业技术成果展示、农耕体验、乡村美食品鉴等系列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产销对接,让农民既丰收也增收。

  

  上党区白家沟村40余亩有机红薯成熟上市

  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促丰收,我市将借丰收节的契机,弘扬当地农耕文明、展示农民时代风采,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报言:今天,我们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场礼赞丰收、致敬农民,以乡村振兴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庆典。太行之巅,绘满丰收的美景;浊漳两岸,飘荡丰收的欢歌。在这个丰收的日子里,我们要对辛勤劳作的农民朋友道一声:“节日快乐!”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共话农桑、共享硕果,必将进一步凝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乡村振兴,既要为农民喝彩,也要激发农民的主体力量。把累累硕果转化为真金白银,把收获的喜悦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是丰收节的题中之义。我们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长治的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搭乘“时代列车”,主动融入新业态、闯出新市场,让农民既丰收也增收。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力量,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营造仪式感、凝聚精气神,为丰收节塑形铸魂,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农村是承载乡愁的所在,要把农村作为“主场”,充分展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成就。我们要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更多的游客在瓜果飘香的时节来到农村,享受采摘乐趣,品尝新鲜物产,体验原生态民俗。让人们寄情于那山、那水、那田,传递勤劳质朴的良好品行和“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理念。“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让我们同庆丰收,礼赞劳动,致敬农民,以“三农”事业的新成就,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nxi.gov.cn/sndt/snlb/cz/202209/t20220928_71875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