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制纵横

大安:治碱“稻”路

时间:2022-10-29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丰收年景庆丰收,盐碱地里测产量。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月7日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盐碱地水田万亩核心示范区,召开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高效治理模式专家现场测产交流会。在场的院士、专家们看到“不长粮”的盐碱地通过酸性磷石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水稻产量达到每亩517.39公斤,无不感到惊喜。

  测产要通过收割、丈量、称重、除水、去杂等严格程序。首先进行的收割机进行收割,记者注意到通过土壤改良的稻田地里稻子长势喜人,在同一块地没有经过土壤改良的稻叶已经枯萎。通过土壤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改良的盐碱地泥土发生了巨大变化,稻子根系已经扎得很牢固。而没有经过改良的稻田地土壤依然白花花一片。通过测产组测产,利用酸性磷石膏改良的重度盐碱地(改良前土壤pH10.58,EC0.42mS/cm)水稻产量达到每亩517.39公斤,而未实施土壤改良的水田产量仅为每亩35.16公斤,增产高达13.7倍。按此推算,每改造1000亩盐碱地即可增产粮食100万斤以上。

  10月初的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风吹稻浪。大安市种田大户和当地的农民们在测产现场十分激动,种田大户武在洲握着专家们的手说:“利用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今年稻子产量低不了。”大安市苏打盐碱地较多。2015年,当地农民听说武在洲要在盐碱地上种水稻,都劝他“别折腾了,打不出粮,就是种上也白搭,弄不好把本钱都得赔进去”。

  重度盐碱治理看似简单,但是改良起来十分困难,盐碱容易反反复复。传统改造盐碱地的方法是用水洗盐,武在洲起初也是用这种方法,但效果不好,2016年种出的水稻叶子上像结了一层红锈,平均亩产不到50公斤。“那时特别迷茫。”武在洲说,他的家庭农场靠近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是种在盐碱地上的水稻,站里的却长得格外好。武在洲到站里参观学习,向专家请教,学会了用酸性磷石膏改良盐碱地的方法。磷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既可以给土壤“补钙”,又可以补磷,调节土壤酸碱度。苏打盐碱地有害成分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呈强碱性反应,把磷石膏抛撒在地里,用旋耕机一打,和土壤搅拌在一起。到了整地时一灌水,游离出来的钙离子可与盐碱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形成易溶于水的中性硫酸钠,再通过多次排水洗盐,就带走了盐碱。同时酸碱中和辅助降碱,可进一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变得上下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所以,施用磷石膏可以有效改良碱化土壤,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017年,武在洲在200公顷的土地上使用了该技术后,当年就见到了效果,亩产达400公斤以上。掌握了科学高效的盐碱地治理方法,武在洲的信心增强了,他又承包了200公顷盐碱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自2021年以来,该技术已在大安市全域15个乡镇的家庭农场与种植合作社设置了多个免费技术辐射示范点,累计辐射推广70余万亩。大安市是我省西部重度盐碱化地区,20世纪,白花花的盐碱地让这里变得十分荒凉,极大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因此,中国科学院在当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碱地生态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率先总结提出了高效治理利用盐碱地的“大安模式”。

  在测产现场,一个穿着普通的中年男子正紧张忙碌着,他对到来的专家和种田大户讲解盐碱地改良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测产,他正是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梁正伟。梁正伟二十年如一日专注东北盐碱地成因、土壤和植被退化及修复机制、生态治理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盐碱地科技创新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中国盐碱地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梁正伟介绍,所谓“大安模式”是指“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技术模式,其中,良田是基础、良种是关键、良法是手段。良法包括农机、农艺、农技等生产工具与种植技术。“三良一体化”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三者缺一不可。经过长期连续研究表明,即使是重度盐碱地,经过“大安模式”3年至5年的科学改造,也可实现盐碱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的转变,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大安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也是重度苏打盐碱地典型代表区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专家们持续20多年潜心研究,创建了以酸性磷石膏等高效低成本改良剂构建良田为基础,选种耐盐碱、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为支撑,辅以旱育密植栽培、侧条施肥等配套良法为保障的“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大安模式,实现盐碱地高效可持续利用,增加耕地面积,加速推进我省千亿斤粮食工程。

  多年来,诸多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大安开展盐碱地改良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进展。如今,在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的背景下,省内西部地区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被寄予更多期待。据了解,大安市盐碱地面积近100万亩,专家指出,以生态、高值、低成本为特性的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的突破,让盐碱荒滩变成良田,不但对增加土地资源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且有助于开辟一条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种植业发展新路子。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htdbh/202210/t20221024_86061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