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天地

潘太刚田里“淘金”记

时间:2022-12-14 来源:长春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当清晨的阳光照射在农安县黄鱼圈乡,潘太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太刚走进稻米加工车间,一边仔细查看大米品质,一边详细布置订单任务。烘干、清理、磨米、打包……不一会儿,晶莹的大米堆成小山,四溢的米香扑面而来,“从接单加工到送上餐桌,原粮不出合作社,守护原汁原味的绿色大米。今年的水稻品质和农田质量,都达到了新高度!”18日,记者走进黄鱼圈乡时,性急的潘太刚迎上来,滔滔不绝讲起今秋的收获——380公顷的农田,稻米总产量突破200万公斤;“鸿鱼”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又成功改良70公顷盐碱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土里“刨食”,田里“淘金”,靠的就是科技。

  “就拿植保来说,我们在地里投放了螟虫诱捕器,由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变为生物防控,降低了农药用量。”谈到锚定绿色水稻种植,潘太刚说,只有放弃化肥农药,精耕细作才能种出高品质的大米,“合作社成立之初,苦于没有技术支持,大米的品质和产量一直上不来。”后来他参加了科技培训班,尝试着把多项技术集成应用,水稻产量冒了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段话让潘太刚深受鼓舞,干起来也更有方向。这几年,潘太刚依托农安县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开展绿色种植、农田改良、产品溯源、渔业综合种养等。

  “风吹沙土遍野跑,盐碱地上不长草。”潘太刚所在的潘家坨子村土地多是盐碱土质,地难种、产量低、品质差……后来,他建起了合作社,开始改良土壤和农田。“改良农田可不简单,得把活水引入农田,选择耐盐碱品种,再用淡水每10天洗去一次土壤中的碱性。”潘太刚说,过去的盐碱地,现在变成弱碱性稻田,种绿色水稻刚刚好!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他们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人工添加盐碱土地缺乏的微量元素,为稻田补充营养。

  8年间,潘太刚先后改良盐碱地块300公顷,还总结出一整套弱碱地水稻种植技术体系,培育出了优质、口感好的“弱碱稻”。如今,通过改良耕地提升质量,合作社拥有大片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弱碱良田,不仅恢复了土地粮食生产的功能,还兼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为了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农忙时潘太刚整天泡在田里,研究如何提高农机效率和作业水平。几年下来,合作社的10多台(套)老机器,升级成了40余台(套)现代化农机设备,耕作全程机械化,更实现了稻草还田、籽粒收割、无人机植保等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

  靠着潘太刚攒下的“家底儿”,合作社如今“科技范儿”十足,极大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规模。“自从购置了这台‘大家伙’,合作社实现了稻草还田,结合一次性完成切土、碎土、埋草、压草、覆土等多项作业。”农机库房内,潘太刚指着正在保养的耙浆机赞不绝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至关重要。今年,潘太刚又购置了3台耙浆机,稻草和泥土翻浆在一起,生成天然的绿色养料,连续3年应用此项技术,耕地质量还将有明显提升。

  记者手记

  种田用科技 日子有奔头

  从奔波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到成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潘太刚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如今,他的绿色田园已具规模,建立起“合作社+示范基地+核心社员+农户”的产业联合,辐射周边3个乡镇的上千公顷水稻种植,带动5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

  潘太刚现在又有了新想法。在他看来,仅凭单一的传统农业,合作社很难有大发展。只有将产业做得多元化,形成产业链条,才能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上快速路。未来,合作社将打造绿色无公害水稻基地、稻田养蟹全产业链基地,生产更多好米,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村头的田野盖上了一层白雪,村民们忙着同潘太刚合计明年的水稻该咋种。作为“长春市乡村振兴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潘太刚说,这些年的经历悟出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农业模式,会让农民彻底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向致富之路。



原文链接:http://nw.changchun.gov.cn/xdny/lssc/202211/t20221130_30917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