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资讯

【临颍县】让绿色扎根 保循环持续 ---临颍县全力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走深走实

时间:2022-12-14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临颍县自2021年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以来,通过连续两年的实施,培育多种循环模式,加大资金资源匹配投入,以试点项目为引领,初步建立了绿色种养循环长效还田机制。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全县粪肥存储处理利用体系

  一是新建处理设施,提高粪污处理能力。依托县域内双汇集团5000万只肉鸡生产基地年产10万多吨鸡粪资源充足优势,大力开展就近还田利用工作,土地部门批复建设用地30亩、设施农业用地20亩,新建设集中处理中心2个、发酵车间20000平方米,配套安装翻抛发酵设备等生产配套设施,提高粪污处理能力;二是新增机械化装备,提高粪肥利用效率。根据施肥季节性强、三夏三秋农忙时节施肥时间短特点,指导施肥企业提前配套购置铲车、运输车、撒粪车等机械化生产设备,优化了粪肥施用方式,全县粪肥施用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为农忙时节保障基肥施用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政策支持,提高沼液利用效率。对在田间地头铺设沼液输送管道及配备沼液混合罐的实施主体实行奖补,奖补资金达到22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000多万元,新铺设沼液输送管网20000米,辐射浇灌农田2万余亩,提高沼液利用效率。

  二、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两种种养循环技术模式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全县种地大户、养殖场户进行调研,摸清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底子;二是结合实际,制定主推技术模式。结合全县农作物种植区域布局,在去年实施该项目的基础上,优化制定了“小麦+堆肥+配方肥还田”、“(小麦+玉米)+沼液+配方肥还田”两种主推技术模式,并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采用“小麦+堆肥+配方肥还田”模式面积达到13万亩,采用“(小麦+玉米)+沼液+配方肥还田”面积达到2万亩,在项目实施主体中实现了100%全覆盖,两种种养循环技术模式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户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三、着眼长远,推动补贴循环向市场化还田方式转变

  一是探索出两种补贴循环运行模式。即,第三方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专业化服务组织运行模式和种植大户自沤粪肥还田两种运行模式,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实施,重点扶持粪肥还田专业化服务组织、企业等市场主体22个,200多家畜禽养殖企业粪污由专业粪污处理企业进行收集运输处理,通过还田利用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目前,遴选的2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良好,承担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任务顺利,通过示范引导,“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得到实践,全县畜禽废弃物处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实现由政府全额补贴向政府补贴+农户自购粪肥混合还田模式转变。受2021年度项目成效显著影响,2022年项目各项工作实施顺利,实施主体参与积极性高涨。2个第三方集中处理中心及130个种地大户收集全县200多家养殖场户固态粪污30万多吨,生产粪肥10万多吨,施肥农田面积达到15万亩。项目实施中,除配送的粪肥用于还田利用外,各实施主体自购粪肥施用积极性高涨,粪肥使用量增加15%以上,实现了政府全额补贴向政府补贴+农户自购肥混合还田模式转变,粪肥替代化肥减量达到了10%以上,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

  四、顺势而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绿色循环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是实现农业双减双增的重要手段,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势必对绿色种养循环形成“刚需”拉动,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应用实施,实现了“一增一减一提高”,即粪肥还田施用量实现明显增加、化肥使用量实现明显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助推农业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效益和竞争力。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2/12-07/26526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