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简阳市“飞地抱团、村村联合” 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新活力

时间:2022-12-24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简阳市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通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堵点,破解乡村产业连片发展的难点,实现以强带弱、村级协作、资源共享、降本提利。2022年,全市预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35.3%,农业增加值完成17.63亿元、同比增长6.6%,全市收入超100万以上的村27个,500万以上的村2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村。

  一、高位统筹,“领”出集体经济发展凝聚力。一是构建四级党建引领组织体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和发展导向,形成“市委指导+联合党委统筹+部门、镇(街道)党组织落实+村党组织、产业党建联盟配合”四级党建引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力量。累计向乡村振兴重点村、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体经济薄弱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289名。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成为检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过程。三是压实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发挥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带动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探索研究“一村一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路子,通过清产合资,梳理村内“家底”,提高可用资产资源利用率,拓宽增收渠道,激发辐射带动效应。

  二、从无到有,“探”出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是探索“集体+集体”发展模式。打破镇域、村域边界,实施“村村联合、合作抱团”,成立“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联盟体系,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有益探索。上半年“六联共兴”公司各村入股面积2.89万亩,生产综合成本降低50%,玉米、大豆销售订价增长5%,预计本季收入超1000万元。今年下半年规模达到6万亩,2023年预计达到10万亩。二是探索“集体+企业”发展模式。持续深化拓展“四合一”改革成果,搭建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桥梁。连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胜男公司通过“二次倒包”模式,发展林下桃园种植1100余亩,可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67万元,解决了过去仅靠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单一增收的问题。三是探索“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土地入股、代耕代种”的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土地撂荒、非粮化等问题,有效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青龙镇粮丰村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代耕代种,实施土地规模经营800余亩,其中整理撂荒地400余亩。老虎嘴村、小湾村、联合村、荷桥村、界牌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自主规模经营、农业服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租赁经营业务、盘活闲置资产业务,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三、因地制宜,“育”出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一是规范集体经济运管机制。坚持做到一个组织章程、一套内部特别法人治理机构、一本份额(股份)量化台账、一本成员名册“四个一”管理,规范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明晰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职责边界,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等组织机构并依法依规行使职权,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运行、健康发展。二是建立风险隐患防控机制。建立防范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风险机制,合理控制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经济组织投资规模和债务规模,村集体承担经营风险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经营资产总量的60%。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切实保障集体资产、资金安全。三是创新利益分红机制。本着不与群众争利的经营理念,集体经济组织将每年收益的60%分配给群众,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积极推行“返租倒包”“劳务承包”“林间套种”“种养循环”“分时托管”等联农带农富农兴农模式,采取“二次倒包”“二次分红”等方式强化农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链接。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4元,同比增长6.8%。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12/23/62163ac80c6143ea83f2a28a4d10c6b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