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维权动态

小乡村大舞台

时间:2023-01-07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新闻话题 近日,以“两岸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的首届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百余位两岸专家学者、乡建乡创工作者围绕大陆乡村振兴,从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角度,交流探讨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

  特邀嘉宾

  邓启明 闽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马彦彬 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台湾教师

  吴正隆 台湾注册建筑师、福州隆云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柏菁 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片区台湾营造师

  扎根乡村培育新农人

  记者: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福建广阔的乡村吸引了许多台湾人才前来追梦筑梦。截至目前,在福建的228个村庄中,共有95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的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规划设计。未来我们如何吸引更多两岸乡建乡创团队扎根乡村,并在开展陪护式服务的同时,培养本地新农人?

  邓启明: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台胞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除了两岸农业的互补性外,台湾在发展精致农业、乡建乡创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大陆则为台湾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已有一批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在大陆乡村创业发展。今后,可以加快设立和建设台湾青年乡村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基地,大力开展两岸大学生农业农村领域教学实践活动,让更多两岸青年成为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吴正隆:要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首先必须建立人与土地的联结。在罗源县起步镇的改造项目中,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宋代木构式廊桥,它承载了许多当地人的儿时记忆。我们根据村民们的意见,不仅将其修复,还修缮了桥头亭,兴建了古桥公园,从而唤醒了许多村民的记忆与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起步镇的规划建设。

  陈柏菁:除了吸引本地青年返乡外,吸引“新村民”同样重要。乡村需要更多有乡土情怀的两岸青年发挥所长,俯下身子在乡村做事。建议乡村在打造宜居环境、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搭建人才培育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记者: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发展乡村经济,该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千村一面”的情况?

  邓启明:乡土文化主要包括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建筑、特色饮食等方面,保护和传承创新乡土文化是避免“千村一面”的关键。建议进一步支持、引导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开展陪护式服务,依托乡村文化及资源环境等禀赋,加强村落历史风貌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同时,可以开展传统技艺振兴计划,运用现代工艺不断创新,让非遗文化等形成品牌效应,这样才能保留历史文脉,延续村民乡土记忆,促进乡村文旅经济发展。

  陈柏菁:乡村发展要个性化,就应当处理好创生与创收的关系。许多乡村在完成硬件设施改造后,急于引流、急于创收,却忽略了如何创生。创生是指以艺术介入、产业引导、空间改造为手段,来激活乡村经济。在我看来,只有因地制宜保护和发展好在地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再生的机会,同时兼顾创生与创收,才能实现乡村产业的永续经营。

  让“高颜值”成为聚宝盆

  记者: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我们如何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邓启明:要让乡村的“高颜值”成为聚宝盆,就要加快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

  马彦彬: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时,应遵循生态保育的原则,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对象,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便准确及时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考虑后期维护成本与难易度,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陈柏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建农村像农村”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改造的建材要做到就地取材,多用本村的片石、竹子、原木等材料,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保持了原始风貌,让每一个走进村庄的人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吴正隆:建议兴建乡村自然教育基地,让两岸青少年深入乡村,开展自然生态研学活动,从小树立环保理念,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引导民众成为乡土保护的实践者。

  当前,大陆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意味着乡村已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志于乡建乡创事业的两岸青年也将迎来更大机遇。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诸多内容,其中所蕴含的乡村文旅、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也亟待挖掘。近年来,福建省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来闽开展乡建乡创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相信乡村也将成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场”。小乡村大舞台,两岸青年逐梦乡村未来可期。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xxkd/202301/t20230105_608699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