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监督

豆系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满月:市场稳健运行 各方积极参与

时间:2023-02-04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新春开工之际,大商所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期货和期权(简称豆系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也已满月。一个月来,在境内外市场各方的支持与呵护下,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境外客户参与较为积极,各方反映良好。

  作为我国首个以境内特定品种方式实现全系对外开放的品种板块,豆系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备受境内外市场关注。据统计,截至1月底,已有来自英国、瑞士、荷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境外客户参与了豆系品种的交易,其中包括嘉吉、路易达孚等境外大型产业客户,一些客户的交易还涉及多个品种合约。

  嘉吉在豆系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首日即参与了交易。嘉吉风险管理亚太区负责人董宇昕表示,嘉吉的不同业务部门在经营过程中都深度使用大商所的品种和工具,比如粮油板块通过豆粕、豆油期货实现压榨利润的锁定,风险管理部门则利用豆粕期权等降低相关头寸的风险。“特别是在开展风险管理业务的过程中,不少客户都有通过大商所大豆相关合约套保的需求,这些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后,我司得以直接使用境外主体进行交易,为我司开展业务、服务客户提供了极大便利。”

  作为一家经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企业,中商外贸(新加坡)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了豆系品种的交易。“我们使用了豆一期货、豆粕及豆油期货和期权作为现货贸易的风险对冲工具,并且会在豆油、棕榈油之间做一些套利交易。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油脂油料消费市场,期待大商所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风险管理方面更好地服务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扬说道。

  光大期货油脂油料分析师侯雪玲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近一个月来,国内豆类期货市场走势充分反映了现货市场情况。进口大豆方面,市场关注点从阿根廷产区迎来降雨利好产量逐渐转为美豆出口旺盛、国内备货需求释放,豆二、豆粕、豆油先抑后扬。相比之下,俄罗斯上调大豆出口关税,国内继续扩种大豆背景下,市场预期政策支持力度将提升等因素叠加,豆一期货则呈现上行态势。“我们也注意到,1月国内豆类期货走出了较强的独立性,相比于外盘引导,更多受到国内供需影响,这点在豆粕、豆一表现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大商所豆类期货定价自主性、合理性和效率性表现较好,这也为吸引境外客户参与提供了良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去年年底以来,多家期货公司与境外中介机构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讲推介,内容既包括我国期货市场风控制度与监管体系等宏观方面,也涵盖豆系品种合约要点与品种业务细则、参与途径与流程等具体细节。例如,国泰君安期货围绕豆系品种对外开放,面向境外产业和金融客户举办了多场路演和产品推荐;磐石金融有限公司就新增开放品种及交易机会,与农产品领域目标客户逐一进行电话交流。这些活动为境外客户充分了解豆系品种开放情况并顺利参与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期货公司和境外中介机构,银行系金融机构也积极为境外客户参与豆系品种交易“添砖加瓦”。中银国际环球商品(英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姚磊告诉记者,公司已经与中银国际期货就境外交易者及境外中介机构在豆系品种对外开放中的参与方式、结算流程、外币质押保证金方式等工作进行密切沟通,并持续完善相关机制流程,力求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助力我国豆系品种的对外开放。

  在此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还结合业务实际,就换汇、结算、市场培育等方面工作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大商所豆系品种服务全球客户的水平。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豆系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是期货市场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的具体举措,有助于加快建立期现货协调匹配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升大豆“中国品质”和“中国价格”的全球影响力。考虑到去年9月相关品种已经向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开放,全球的大豆产业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选择合适的途径利用中国期货市场的“工具箱”进行风险管理,实现精耕细作。下一步,大商所将继续坚持“一品一策”方针,将大豆系列品种做大做强,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和功能发挥水平,更好服务全球大豆产业以及国家粮油安全战略和农业强国建设。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jcyj/55490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