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水稻旱作”成就“农民院士”

时间:2023-03-04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地块二,农户施华进,折合亩产736公斤;地块三……”2022年10月底,在云南省开远市中和营镇530多亩的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区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正和当地村民一起开展测产。

      平均亩产661.81公斤!

  “都是优质稻,产量高、口感好。”朱有勇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但在云南一些山区,因为没有水田,老百姓从没想过还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中和营镇的旱地水稻种植示范区是朱有勇倾力推动水稻旱地种植、解决山区农民口粮的一个实例。

   朱有勇: 云南山区多,超过九成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半山区,中和营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缺水、气候干旱。多年来,中和营镇只种粗粮等耐旱作物,村民吃玉米、土豆。脱贫之后,大米成为基本口粮,但要到市场去买,村民特别想吃自己种的大米。

   老百姓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驱动。我和团队研究“水稻旱作”,一开始,我定的亩产目标是500公斤,现在测产下来,最高的达736.28公斤,超出我的预期。

   云南省印发了杂交稻旱种推广实施方案,以海拔1700米以下雨热资源丰富的中低海拔区旱地作为重点种植区,计划推广50万亩。有关部门还建立专家指导组,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等方式,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水稻旱作,并不是把水稻种在旱地里那么简单。朱有勇团队面临的首个问题,就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禾本植物分蘖能力。

   朱有勇: 分蘖,通俗地说,是一棵秧插下去长成一丛稻株,1粒稻谷变成几十粒。水稻淹水种植,需要在水里才能完成分蘖。我们利用杂交优势育成系列新品种,实现在旱地与在水田里一样分蘖旺盛,并且根系发达扎得深,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强,抗旱能力增强。

   当然,推广中面临的拦路虎还是不少的。传统水稻有水淹,土壤和空气之间被隔绝,地下害虫少;旱种水稻土层里氧气足,导致有害生物种类发生变化。比如,“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在水田种植模式下不发生,旱地栽培模式下就可能会发生,而且造成危害。

   除草也是令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旱地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旱地直播水稻出苗后,适逢高温多雨季节,杂草长势快,种类繁多,与秧苗争肥、争水、争光,导致旱稻容易大幅减产。许多村民看到草出头才除草,而我们为村民提供杂草萌芽期封草技术,选择适用除草剂,有效解决杂草问题。

   还有水肥管理技术,这些技术一下子让老百姓掌握很困难,所以我们办培训班、搞示范田,让大家看到成果,相信水稻旱地种植技术。

   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大,盆地、河谷占比小,全省耕地中旱地面积占比大。云南水稻生产因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产能不足,长期缺口较大。

   朱有勇: 旱地水稻种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山区的稻米生产潜力,利用传统旱地进行水稻种植,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但是我们不能急,新技术推广要一步步走。农民要掌握“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完全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农民种地不容易,失败了损失影响大,我们要稳扎稳打,要对农民负责。

   除了开远,我们团队还在我常年驻村的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最高亩产788公斤,最低亩产634公斤,总产达28万公斤,全寨277人,人均稻谷逾1000公斤。现在,村里的老百姓都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

   2015年,朱有勇作为中国工程院驻村科技特派员在云南澜沧县驻村帮扶,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推广冬季马铃薯、林下中药材等科技成果。他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让农民人人都有技能,家家都能有收成,助力当地群众脱贫摘帽。

   2019年,他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而朱有勇最喜欢当地老百姓给他的另一个称呼:农民院士。

   朱有勇: 我们农业科技人员要接地气,成果也要接地气。科研应该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科研成果就能真正地给老百姓带来效益,创造价值。我们研究问题要复杂和全面,推广应用要简单,让农民容易接受和掌握。

   新的一年,我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新期盼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论文不要锁在抽屉里,不要贴在墙上,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把它拿到大地上来进行成果转化。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zzy/202303/t20230301_81613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