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一线政策工作者解读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

时间:2023-03-12 来源:池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近日,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地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更加详尽的工作要求与任务部署。3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秘书处举办了《中国乡村大讲堂》政策对话系列第12场活动,邀请安徽省池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明、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建华、云南省昆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光耀共同解读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探讨如何根据各地特点推进开展农业农村工作。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教授主持了此次对话。

  区位禀赋造就农业农村工作多样化

三位嘉宾首先围绕粮食生产供给保障、美丽村庄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业农村改革进展等方面介绍了区域性差异较大、发展禀赋各异的三地农业农村工作基本情况。

  朱文明介绍,池州市农业农村发展具有总量小、增速高、潜力大的特点。当地以打造旅游名城、产业新城、生态绿城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基础上,因地制宜深化“小田变大田”和撂荒地整治,推进种业振兴,强化节粮减损;另一方面结合地方富硒地域优势打造地方优势产业,塑造乡村振兴示范,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效能。

  邓建华提到,嘉兴市村庄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在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工作目标。基于当地较好的农业基础,市域内积极打造以农业经济开发区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以发展工业的思维带活地方农业发展。目前,嘉兴市以全省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贡献了六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同时农作物的机械化种植率、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事公共服务在省内均名列前茅。

  刘光耀谈到,昆明市的发展呈现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局面,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三农工作主要围绕搭建产业体系、构建和美乡村、乡村改革试点实践进行。在产业体系的搭建中积极转变思路,统筹各方优势,实现了上接资源、中连品牌、下接渠道的绿色食品贸易体系的落实运转;在村庄建设中,当地将和美乡村基础建设与乡村示范改革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实验村庄,引导外援动力入村,激活内源活力发展,推动城乡力量的双向流动与相互成就。

  因地制宜落实一号文件重点任务

  三位嘉宾就如何在实践中根据区域差异有针对性落实产业搭建、和美村庄建设等文件重点议题发表观点。朱文明谈到,池州市已将二产的理念和三产的思维融合贯入当地产业搭建过程,推进农业设施建设类、产业融合发展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类、乡村建设类四类项目同时发展,将项目与固定资产投资落实到实处;邓建华提出,基于当地已有村庄改造与城乡统筹等行动积累的先发与持续优势,嘉兴市未来将继续推动“政府+”的工作模式,连结市场、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区域内产业化搭建工作;刘光耀谈到,建设和美村庄要打通内外屏障,激活滇系特色,政府应牢牢把控前期规划、中期落实、后期检查的各个建设环节,引入人才力量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

  聚焦地方性农业农村发展经验

  随着发展动能的持续输送,各地已逐步完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部分村庄甚至实现了从美丽村庄到美丽经济的转型升级,三位嘉宾也分享了当地成功经验与典型做法。邓建华分别从基础、规划和生态三方面介绍了嘉兴市人居环境改造、精品村庄建设和美丽田园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刘光耀重点强调了业态搭建过程中要激活村民主体参与性,让群众更多参与建设和经营;朱文明提出,除了规划和执行并重,还可通过技术专家指导和公益力量补充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更多外援力量。

  解析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挑战

最后,三位嘉宾简要分析了当地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在挑战,包括土地管制政策带来的约束、逐年增长的粮食安全任务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维持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等挑战仍然有待解决。


原文链接:http://nyncj.chizhou.gov.cn/News/show/6366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