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劳务市场

人畜共患病如何科学预防?

时间:2023-04-20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近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牵头组织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融媒体出版工程”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围绕新增专著的编写大纲和融媒体视频资源建设内容进行审定,编委会委员和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建议。
随着社会发展,畜禽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和消费持续增长,近年来新发人畜共患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对人畜共患病防控的要求逐渐增高。目前已知全球共有200多种传染病,其中多数是人畜共患病。面对如今的饲养、消费现状,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防控人畜共患病尤为重要。
会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处负责人对人畜共患病、重点病、宠物公共卫生三个板块的整体目标、选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该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去年农业农村部对《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进行了修订,有删减、有新增。最为常见的有: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炭疽、旋毛虫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马鼻疽、片形吸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目前这些重点疫病里面增加了尼帕病毒性脑炎,这主要是针对于猪。猪粮安天下。猪对稳产保供、经济影响更大,对人的危害也比较大。所以提前纳入进来,进行重点监测、防控,希望把病毒永远扼杀在源头。
该负责人解释,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通常以咬伤方式传染给人。狂犬病致死率100%。但免疫过的猫、犬在有效期内即便咬了人或动物,也不会传播。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带菌的病畜如羊、牛或猪为传染源,病原菌主要通过人体体表皮肤黏膜,引发机体感染,高风险人群感染率在89%~90%左右。
该负责人表示,不同的疫病传播途径、传染源、表现特征和预防措施都不相同。由于人畜共患病是全链条,因此从事畜牧业生产相关的养殖、流通、屠宰、加工等,包括实验室的人员,哪一个环节防护做不好都存在感染风险。
据了解,在农村有的人自己不养殖,但左邻右舍养殖也有感染的可能;又如食用生羊奶、吃羔羊肉,本身羊感染了,羊奶一定会有;其肉本身没有问题,但屠宰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内脏等也可能会感染,因此预防极其重要。
怎么科学预防?
该负责人认为,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概括起来,可从从业人员、流通、社会公共、个人等四个角度进行科学预防。
从从业人员角度说,对养殖人员而言,在养殖过程中要免疫、监测、消毒、扑杀,每个环节务必科学规范。日常管理要细致,生物安全要到位。对动物接产人员而言,务必要佩戴口罩、眼罩、手套,穿上防护服,同时还要对接产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因为接产时传播风险最高。
从流通角度说,动物出场报检疫,落地要隔离、观察,对运输工具要执行严格消毒程序,严格动物产地检疫和肉类屠宰检疫等,切断传播途径。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和相关部门要按国家要求和地方文件规定履行主体责任和义务。
从社会公共角度来说,要加强宣传、培训,科普人畜共患病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公共人群的安全意识。这需要国家、社会、政府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从个人防护角度说,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护能力。例如不能吃生羊奶,不能去购买非正规渠道卖的病死动物肉,对购买的肉类操作时要科学食用,至少生熟要分开。
该负责人补充说,近年来外来病也不断出现,对携带肉类物品、偷运等,海关部门要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另外国内会对风险高疫病评估,即便本国没有发生疫病传播,也一定不能放松监测,因为有的病毒传播途径比较隐蔽,要做到及时检查,发挥哨点作用。同时要储备方法,如鸟类、野生动物,非正规渠道进来的也要有防控措施和应对能力。
“目前国内家畜家禽的散养户还有很多,其中羊散养户就有上千万。”该负责人说,养殖人员和百姓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历过新冠,百姓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和细菌的危害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契机,疫控中心在大力宣传此事的同时,积极呼吁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因为该病不是危害某个人群,而是危害全社会,所有人群都属于易感染人群,只是风险高低不同。

  (记者 张林萍)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cmy/202304/t20230412_8262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