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把小蘑菇装进首都“大菜篮”
提起食用菌,人类对其认识及利用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中国人吃蘑菇的历史也可以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由于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质,食用菌已然成为现代人健康饮食的心头爱。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大力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在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昌平区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在保障首都“菜篮子”工程、促进郊区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逐渐在观光休闲农业中崭露头角。
温度自控,周年生产
4℃-16℃,是金针菇生长的最佳温度。打开金针菇种植车间的门,一股凉气伴随水雾扑面而来。金针菇是喜湿性低温菌类,相比于传统的大棚种植,标准化、智能化的工厂车间能够为金针菇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金针菇生长周期为52天,在北京祥云兴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云兴隆”),52个库房每天都有进有出。
“出菇就在标准化的厂房里,全部自动化控制,所有的参数设定完后,就不需要人再去管理了,不受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祥云兴隆行政主管李旭告诉记者。工厂化金针菇种植安全、稳定,从一开始栽培料配置、装瓶、灭菌,到栽培种接种、菌丝培养、搔菌和催蕾,再到最后环节的采收和包装,各个生产环节基本都能实现较高程度的机械自动化,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还可以统一出菇规格,提高出菇品质。
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厂房内的栽培床架一共12层,立体种植的方式有效增加了金针菇的种植面积,“12层就相当于放大了12倍,我们每天装瓶量有5万多瓶,一瓶的产量在530克左右,现在公司基本上能日产30吨金针菇。”李旭说。
日产30吨,年产量就能接近1万吨。但在李旭眼里,这还远远不够。据了解,北京金针菇市场的日消费量在1000吨。祥云兴隆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生产金针菇的工厂,目前销售渠道也主要集中在餐饮企业直供、电商团购等,市场占有率15%左右。可以说,未来昌平区发展食用菌产业将大有可为。
同样脱离传统大棚生产模式的,还有刚完成“产业转型”的谷氏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谷氏合作社”)。谷氏合作社原来从事獭兔养殖,2017年依据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开始对主导产业进行转型。合作社利用原有的内部结构,将5栋兔舍改造成反季节立体种植食用菌的生产基地,以前的“兔子窝”摇身一变成排风“小别墅”,“兔子窝里长蘑菇”,同行的人笑着说。
低温型菌种生长最适温度在24℃-28℃,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我们在厂房内种植的是小白玉菇、平菇、榆黄菇等低温菌品种,大棚一般只能种到4月,而我们通过自动化排风排湿,冬天也能进行供暖,实现食用菌的周年化生产。”谷氏合作社负责人齐静说。温湿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素可控,种植食用菌就不再是被动的“靠天吃饭”,而是将周年生产的主动权交到种植者手中。
因地制宜,林下套种
在昌平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广阔,占全区面积的2/3,同时植被茂密,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如何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同时,提高林地收益?
2009年,昌平区开始探索林下栗蘑试点村种植,通过对种植户购买的菌袋进行补贴,使农民在短期内投资少、见效快,鼓励更多农户参与到林菌种植中来。现如今,昌平区林下栗蘑种植已经覆盖崔村、流村、南口等8个村镇,种植面积达500余亩。2022年,全区栽培栗蘑500余万棒,带动139户农户种植,产值达3600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林下栗蘑种植,不仅提升了昌平区的生态效益,也成为助力农民增收、打造昌平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栗蘑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近两年,昌平区又开始不断探索适宜林下种植的新品种,营养丰富、肉质细嫩的大球盖菇便是其中之一。
在谷氏合作社,杏树林下是一排排黑色的小“帐篷”,成熟期的大球盖菇,展开的伞面比手掌还要大,食用时口感盖滑柄脆,清香可口。“2020年的时候,我们试验性种植了1亩地的大球盖菇,产量、市场表现都不错,去年我们就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亩。”齐静说。
在树下搭制遮阳网,并安装微喷管,谷氏合作社在食用菌创新团队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尽可能模拟野生大球盖菇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回收粉碎农户修剪树木的废枝条及秸秆,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优质配料。如此,不仅能够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解决了堆积后的防火隐患,同时产菇后剩余的菇渣也可作为农业有机肥还田,实现可持续发展。
昌平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的闲置资源,通过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使得林下经济产业业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提高,为北京“菜篮子”源源不断提供新鲜的食用菌产品。
文旅加持,产业升级
北京作为超大型一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普遍较高,充满“自然”“农趣”体验感的京郊采摘、旅游,也成为不少人周末出游、亲近大自然的首选。
因而,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条件,提供休闲体验收获的场所,必然会在休闲观赏产业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作为食用菌的现代化生产工厂,祥云兴隆将目光瞄准了中小学生和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群体,积极开展工业旅游、科普教育,带动区域休闲农业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了解许多食用菌的知识,还能亲手种植蘑菇,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李旭说。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向高新企业转型,利用自身技术和设施优势发展袋栽品种,由公司负责菌棒制作、培养,农户进行棚内出菇,努力打造以公司为中心的食用菌产业带。
同时,林下经济也在不断提升其附加值,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采摘体验为主题的一产与三产融合内容。以栗蘑为例,昌平区曾多次举办栗蘑进社区、黑山寨秋收节等活动。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累计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大约1万余人次,累计到基地采摘的社区居民约5000余人次,累计销售鲜栗蘑超过20万斤。“以后,我们还将探索蘑菇宴等多种活动,不断拓展昌平区食用菌旅游体验的新形式,让游客们既玩得好、又吃得好。”齐静告诉记者。
前段时间,北京第一届食用菌文化节在昌平圆满落幕。正如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刘伟在文化节中表示的那样,依托此次文化节,必然能推动北京都市农业的品牌建设,昌平区的食用菌产业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绽放富民之花。
原文链接:http://nyncj.beijing.gov.cn/nyj/snxx/gqxx/326142109/index.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