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新一轮“烤验”来了
7月11日正式入伏,标志着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昨天开始,我国南北方高温将连成片,山东、河南及江南、华南等地会出现广泛的高温天气。其中,南方的高温待机时间将持续至本周末。同时,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逐渐减弱,北方降雨将明显增多。
上周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周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美国缅因大学汇编的初步数据,7月6日,全球气温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23℃。
这超过了7月4日和5日创下的17.18℃的联合纪录,而后者之前曾打破了7月3日创下的17.01℃的纪录。自19世纪50年代有仪器记录以来,过去7天是地球上最热的7天。德国莱比锡大学KarstenHaustein说,地球上一次如此炎热是在大约12万年前的艾木间冰期。
“我们现在目睹的情况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失控。”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早些时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我们拖延采取必要的关键措施,那么我们就面临走向灾难性的局面,正如这些气温纪录所表明的那样。”
美国伯克利地球公司RobertRohde说,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即太平洋温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和更极端的天气,可能意味着今年晚些时候将出现更多破纪录的天气状况。
全球多地高温恐迎来厄尔尼诺“大烤”
近期,全球多地频频出现高温天气,部分地区不断刷新高温纪录。气象专家警告称2023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近日也发布报告称,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各国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结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预测和专家评估意见,2023年7月到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它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干旱少雨的地区可能发生洪涝,某些多雨的地区可能出现干旱,此外在全球多片地区和海洋中引发更多极端高温。
近期全国天气:北方降雨增多,南方高温“超长待机”
上周末,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猛烈,多地冲上40℃。本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高温天气将逐渐发展,南北方高温或连成片。近期北方的高温仍集中在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北京东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将超过40℃。
今明两天,副热带高压逐渐北抬,最北端可以达黄淮南部一带,雨带也将随之向北推进。长江中下游一带降雨将减少减弱,北方降雨明显增多,尤其是黄淮等地雨势较强。
相比北方,南方高温待机时间将更持久,本周,江南大部、华南等地将持续出现35~37℃的高温天气,江南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40℃。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都将遭遇持久的高温桑拿天,像杭州、长沙未来四五天35℃以上的高温将持续打卡,闷热感较强,体感温度或超过40℃。
今年三伏又是40天!为何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
“伏”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今年“三伏”又是40天。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连续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天“火辣辣”是多重因素所导致: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南北方的三伏天是不一样的热,你是“炙烤”模式还是“桑拿”模式?
北方“炙烤”模式
高温天气往往会持续5~7天,极端高温可能超过40℃。
气温高,湿度小,酷热指数低。
南方“桑拿”模式
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往往在20天以上,甚至达到35天左右。
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多,但空气湿度大,让人难以忍受。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老年人、冠心病人、体弱者、长时间户外高温环境或强体力活动者,非常容易中暑。
同样的温度,南方的湿热比北方的干热更容易中暑。轻者:头晕、呕吐、无力;重者:痉挛、晕厥、休克。
如何有效预防中暑?
●常备药物:夏季家中可准备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片)
●正确饮水: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500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室内降温: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室外避热:穿透气性、吸湿性较好的服装;晴天外出时要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
●科学冲凉:不要在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立即洗凉水澡,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中暑了,怎么办?
●轻症: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
●重症:迅速降低核心体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以下;及时就医,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
除了身体中暑,还要预防“情绪中暑”
高温天气不仅会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由于人的神经系统对气温、气压和湿度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比较敏感,高温气候会影响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水平,于是产生“情绪中暑”症状。预防“情绪中暑”,可以通过调节心情、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影响。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nysc/58159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