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创新工作方法加快推进地膜科学利用与回收
近年来,临沭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科学利用”与“回收”两大主题搞创新,积极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杠杆,在地膜减量增效上做文章
临沭县常年种植花生45万亩左右,高峰期年覆膜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花生膜在增产增效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减少地膜使用面积是减少地膜用量的有效手段。但如何做到减量不减效?这曾经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临沭县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指导镇街调整种植业结构,把“春花生(覆膜)-冬小麦-夏玉米”为代表的两年三熟制,改为“冬小麦-夏花生(不覆膜)”为代表的一年两熟制,取得了成功。
2019年以后,临沭县春花生种植面积逐步下降,夏花生种植面积逐步上升,由于夏花生免覆膜,花生覆膜面积大幅下降,2022年全县花生覆膜面积14.3万亩,和2018年相比下降66.7%。
用膜标准化,回收机械化,从提高回收效率上下功夫
种植结构调整,在减少花生覆膜面积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农作物茬口、农民种植习惯等原因,到2022年全县覆膜面积仍保持在14.3万亩。花生机械收获后,约70%左右的地膜随花生秧被带离大田,由于秧膜难分离,人工作业费工费时,农民习惯把膜秧一起粉碎成饲料,不但容易造成牲畜死亡,而且粪肥返回农田后,又会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
针对上述情况,临沭县把推广使用“标准地膜+秧膜分离机械化回收”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即花生播种时覆盖标准地膜,收获后利用花生秧膜分离机械(揉丝机),将带膜的花生秧加工成饲料,加工过程花生秧与地模自动分离,地膜回收率可达95%以上,回收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
淘汰聚乙烯地膜,在可降解地膜上找出路
无论传统地膜,还是标准地膜,化学成分都是聚乙烯,在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的同时,无法回避对土壤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使用标准地膜配套机械化回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是受到种植规模、回收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2020年以来,临沭县引进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考虑到成本较高,把试验重点放在甘薯种植区,可降解地膜与膜下滴管技术相配套,甘薯产量可提高16%-26%。可降解地膜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对土壤几乎零污染,回收成本为零,受到了甘薯种植大户的欢迎。(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dfdt/202307/t20230704_43648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