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畴起欢歌——涵江区激活三大引擎探索多元路径纵深推进乡村振兴
七月的涵江,一座座农家院落焕发新颜,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点成线,一片片沃野“丰”景正好。
近年来,涵江区立足当地农业、山地、海洋、生态、文化资源禀赋,激活人才振兴、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三大引擎,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涵江探索”。
党建引领汇智聚力
盛夏,萩芦镇梅洋村的茶园里,茶垄连片,茶香扑鼻。茶农翁剑山穿梭其间,管护茶树。
梅洋茶,是梅洋村一张“金名片”。该村地处深山,春季多雾,土壤沙质偏酸,滋养了梅洋茶独有的韵味,是涵江区唯一的茶叶生产制作专业村。现有茶园1500多亩,品种以铁观音、黄旦等为主,年产毛茶约1.5万公斤。
2021年,梅洋茶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30多年种茶、制茶经验的翁剑山,成为梅洋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去年5月,翁剑山被评为“兴农工匠师”,助力制茶技艺培训推广。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人才队伍是关键。涵江区高举党建引领大旗,创新人才政策,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约,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为实现乡村振兴添智助力。
去年5月,涵江区启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兴农人”计划,培养五类“兴农人”,包括农业种植养殖能手“兴农田秀才”,手工艺技术能人“兴农工匠师”,自媒体直播带货人才“兴农云销家”,创新创业、设计运营青年人才“兴农青创客”,高校、企业人才、科技特派员“兴农智囊团”。组建“兴农人”讲师团12支,深入田间地头授课,并发挥全区397家农业合作社优势,鼓励推动“兴农人”以技术创新成果入股,人才工程人选推荐优先向“兴农人”倾斜,全方位提升“兴农人”积极性。
截至目前,涵江区共有“兴农人”241名,打造出47个众创空间,累计带动13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今年3月,涵江区村级党组织书记“练兵比武”区内赛落下帷幕。该比赛自去年9月份启动,划分为2个阶段、7个环节,通过“积分淘汰”筛选一批能推动产业振兴、优化乡村治理、办好民生实事的新时代“涵江好支书”,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好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
大洋乡党委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我为大洋献一策”行动,通过流动党员、在外乡贤助力红色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文旅项目等;庄边镇举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合作共富”示范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带动流动党员回乡创业,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流动党员带头回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新县镇20多名在外流动党员组成联合体,统筹千余亩撂荒地,打造农、林、药、果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千亩庄园。与此同时,涵江区委还与湄职院党委签署《“党建引领聚合力、校地合作促发展”校地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创建“院校+机关(园区)+企业”三方结对共建模式,开展“专业导师+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度,把乡村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服务社会的战略要地,把科技创新植入乡村振兴的沃土,以人才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做旺产业加足底气
又是一年荔枝红。周末,白塘镇双福村又迎来一批批游客,荔林水乡风光引人注目。
双福村汇聚了田园、河湖、荔林、古厝、人文等多种要素资源。白塘镇副镇长王宇航介绍,双福村与白塘湖水陆相通、河网相连,丰沛的水系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村内有荔枝树约1200株,其中树龄在700年左右的古荔10株。近年来,该村激活生态绿心魅力,依托荔林水乡景观资源,开辟“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蹚出了一条让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变致富“靠山”的乡村振兴新路。
自2019年起,双福村连续举办了四届荔枝文化旅游节,开展品荔枝、采摘游等活动,游客纷至沓来。导入文创、休闲餐饮、农旅等业态,改造运营隐舍茶院、萩山来信双福小院、听风小筑、画舫等,建设“喊泉”景点,引进畾农生态园,开发亲子农场、体验式耕种等田间项目,铺展农文旅融合美丽画卷。眼下,该村正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稻田咖啡”等业态落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老百姓手中实实在在的财富。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方有底气。涵江区突出产业兴农、品牌强农,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数字赋能、科技赋能,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因地制宜导入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有力促进农村兴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盛夏时节,大洋乡南岭村的中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满目葱茏,金线莲、铁皮石斛、砂仁等中药材长势喜人。在莆田中药材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的助力下,这片原先闲置的林地每公顷增收15万元,开发出的金线莲胶囊和含片、铁皮石斛和含片等中药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021年底,涵江区依托大洋乡独特山林优势,成立全省首家中药材产业科技小院,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优势,探索中药材栽培技术与林下经济结合模式,利用间作种植技术将4000多亩林地变成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培养新型乡村振兴职业农民,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萩芦镇遵循品牌区域化、运作市场化、合作多元化原则,创建“五彩萩芦”公共品牌,成立投资公司,鼓励并引导区域内农企、合作社、农户共塑品牌、共享农业技术资源、合理调配销售渠道、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做强做优做大镇域优势产业。截至目前,“五彩萩芦”品牌相关产品销售额超200万元,品牌效应间接产生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白沙镇导入鲜九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开展土壤改良,恢复农田生态环境,并采用现代化农业种植模式,解决抛荒问题,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迈上农业产业化之路。该基地还解决了周边5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每人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
……
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开花,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数字赋能治理提效
“5个月时间,我的房子从审批到现在已经封顶,效率太高了!”连日来,萩芦镇南下村村民郭金火在自建房中忙着外立面装修事宜,为数字赋能带来的便利点赞。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保障。近年来,涵江区坚持把数字化技术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村镇级别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智治”水平,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倍增。
农村建房引发的矛盾纠纷、违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乡村治理的“老大难”。聚焦这块“硬骨头”,去年5月,萩芦镇以“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为载体,开发了具有建房申报、审批、公示、验收、监管、执法、服务等功能的“数字萩芦”多位一体乡村治理与建设合作平台,有效破解群众建房审批难、审批慢、监管难等问题。
记者看到,该平台涵盖了建房审批、建房监管、危房排查、两违举报等11个功能板块,实现“一网办理、一体调度、全程监督”的建房审批监管数字化。
“以往,群众想建房,要先找村干部填写材料,再由村干部送批。这中间的流程容易滋生‘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且审批时限较长。”萩芦镇村建站站长曹劲松介绍,如今,通过“数字萩芦”微信小程序,群众填好信息后,镇政府在7个工作日内统筹安排联审,告知群众联审时间及所需材料。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到申请人家中现场勘查、联审材料,现场解答建房有关问题,对于符合建房申请的勘查表现场签字,并要求村干部全程代办,审批过程也在小程序上实时公开。如此,镇村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群众既看得见流程,也避免了“跑断腿”,审批时限大大缩短。“相比往年短则半年长则两年的审批时限,现在,正常程序短则40天,最长不超过2个月。”
数据显示,2022年5月前,萩芦镇每年审批村民自建房约30至40宗。“数字萩芦”平台上线以来,已审批完成130宗。如今,该平台服务内容已延伸到村庄规划管理、惠民政策发布、集约建房示范、集体资产流转、农村工匠培训等领域。
数字赋能,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涵江区积极融入“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打破数据孤岛、信息壁垒,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把工作落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实现乡村治理和为民服务的信息化、精细化、实时化,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针对传统治理手段的不足,江口镇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地图建模技术和高精度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江口镇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将单位、建筑、公共设施等情况和居民需求在3D地图上进行准确标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要素全面向数字化转型。
依托数字化平台,该镇在全市首创积分激励机制,采取量化考核模式,聚焦文明创城、安全隐患等模块,以网格长、单元长上报采集的事件数量和问题解决情况、解决质量为主要考核内容,分别设置指标和评分标准。通过与超市、电信公司的合作,网格长、单元长可凭借工作表现换取积分,兑换商品、电影票、无线流量、免费体检等。 “制度管、量化评、积分奖”的管理模式,让网格长、单元长尝了甜头、提了劲头,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持续迸发。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pt/202307/t20230714_620786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