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知农技

周云龙: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时间:2023-07-25 来源:长春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进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领会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内涵实质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农业强国、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所在,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2022年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部署“十四五”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我们要坚定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决心,强化使命担当,找准关键点和突破口,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以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科技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开辟农业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领域新赛道,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塑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高质量农业科技现代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供给保障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等国之大者抓主抓重,树立大食物观,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向科技要增量、挖潜能、拓边界,靠科技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加有力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以高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引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解决农业环境污染、生物安全等现实问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

  新阶段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薄弱环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农业和科技的发展要求。

  在创新方向上,要聚焦农业发展现实需求。必须立足“四个面向”,树立鲜明的产业导向,针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制约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攻关,确保科研任务从生产中来、从需求中来、从市场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中去、到农民中去、到企业中去,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创新方法上,要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农业科技创新有很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度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限制,需要历经多个生产周期,才可能形成可应用推广的成果,必须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农业地域特色十分鲜明,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兼顾好各产业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

  在创新重点上,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奔着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去,集聚优势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卡点、补短板,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

  在创新主体上,要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使命责任,引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在创新动力上,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和以产业发展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落实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放权”“松绑”和激励政策措施,解决好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三、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瞄准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牢固树立产业科技理念,坚持“破卡保安全、集成提单产、转型增绿色、改革提效能”的总体思路,聚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机装备“一个支撑”,瞄准农业“卡脖子”技术领域,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抢占制高点。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前瞻布局,“从0到1”的农业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交叉融合技术研究,重点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原创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抢占农业基础前沿创新高地。集聚优势力量推进农业科技攻关。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创新产业科技管理模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央地联动等组织方式,力争在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丘陵山区专用机械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加强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建设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区域技术公共研发中心、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等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应用。突出农业科技工作应用导向,进一步统筹前端科研攻关、中端集成转化与末端推广应用,强化上中下游各环节技术系统配套和组装集成。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充实专业人才,建设职能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打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业绩突出的新时代农技推广队伍,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强化粮油大面积提单产科技支撑。以大豆、玉米主产县为重点,建立包保制度,加强资源统筹,制定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集成组装的综合解决方案,开展适应性优化和适配性熟化,形成整套增产技术模式,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围绕关键农时、防灾减灾、生产经营主体需求,下沉重心、蹲点包片开展农技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和人才支撑,组织科技特派团持续跟进、下沉服务,守牢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持续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完善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对口支持运行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落地,推动产品和产业提质升级,打造农业科技强县、产业强县样板。

  三是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管用措施,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以重点县建设为抓手,提升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平。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做大做强秸秆利用产业。实施农膜利用与治理行动,开展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综合治理。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培育生态农业主体,建设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探索农业产业生态低碳化、生态低碳产业化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低碳乡村培育行动,建立一批低碳村镇典型模式。稳妥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系列行动,建设完善监测评价体系,集成推广一批成熟适用低碳技术模式。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协调推进农业领域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控制清除等全链条监管,扎实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监测和普查,实施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厘清各方责任义务,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监测网络,开展长期性系统性监测,摸清农业生态环境“底数”,研究动态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强专家和农民两个关键力量,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培养农业战略科学家。从年轻“两院”院士、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担纲者中,通过联合攻关大兵团历练,扶优扶强农业战略科学家。大力培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群主,支持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一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实施“神农英才”计划,遴选支持一定数量的领军人才。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逐步设立副首席,由年龄不超过45岁的专家担任,发现和培养领军人才后备力量。扶壮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和培养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让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交叉融合学科和新兴专业建设,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育农业科技后备力量。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实施“头雁”项目,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通过系统性培育和综合性扶持,打造一支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队伍。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和涉农院校作用,分层分类分模块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

  五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遵循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科技创新规律,加强资源统筹,优化配置方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潜能。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针对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引领型企业,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地。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推动科研院所围绕主责主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机构人才评价。实施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改革试点,促进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更多分享科研成果收益,营造科研人员到企业、为企业开展创新服务的良好制度环境。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载体。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布局,打造国家产业科技战略力量。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原文链接:http://nw.changchun.gov.cn/xdny/nykj/202307/t20230724_32104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