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科学认识外来水生生物

时间:2023-09-03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外来鱼类是外来水生生物引种的重要对象,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引入外来鱼类的历史更为悠久,这一情况导致外来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更为常见,再加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影响也更为深远。在过去几十年,由于水产养殖、休闲渔业、垂钓运动、自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等的需要,数以千计的淡水鱼类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新的环境,其中,罗非鱼、鲤鱼等许多外来鱼类的分布已经扩散到全球范围。在北美,由于不同流域间的引种和洲际间的引种,导致了430多种外来淡水鱼类被引种到不同水系并建立种群,占到了所有外来水生生物种类数的58%。在中国、巴西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淡水水域,外来鱼类也是外来水生生物的最大类群。

  在养殖水域,进入养殖水体的捕食性外来鱼类通过捕食养殖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外来的云斑尖塘鳢大量捕食虾苗导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在中国南方非常常见。另外,入侵到养殖池塘的鳄雀鳝和革胡子鲇导致养殖产量下降或绝收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外,进入养殖水域的外来鱼类还能与养殖种竞争食物资源,增加饵料消耗和养殖产量,最终导致养殖收入的下降。

  在自然水域,外来鱼类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也带来了生态上的损失。在经济上,外来鱼类通过捕食和竞争导致了渔业资源的衰退,降低了渔业捕捞的收益;外来鱼类的入侵导致了土著种资源量的降低,甚至灭绝、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鱼类区系的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鱼类成功入侵的“模式种”一般具有以下一种或者几种特征:

  1.具有较宽的生态幅,对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力,例如革胡子鲇、下口鲇等;

  2.生长和繁殖速度快,种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繁殖和扩张,例如,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由于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年龄小,繁殖量大,有护幼行为等特点,保障了种群的快速增长,从而能够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形成入侵;

  3.攻击性强的捕食者和那些能够食物链底层生物为食的鱼类更容易入侵,由于本土鱼类短时间内无法进化出对抗新来的捕食性鱼类,所以那些攻击性强的捕食鱼类更容易成功,而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不同类别食物特别是那些食物链底层生物的外来鱼类具有更广泛的食物来源,更容易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

  4.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面对新的环境条件,能够通过调整表型或者生理特性,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例如,莫桑比克罗非鱼通过快速修改颅骨和牙齿结构来适应可获得的食物类型。

  外来鱼类的成功入侵不仅依赖其自身的生态学特征,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相关,而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包括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尽管外来鱼类的引种和入侵对渔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这些小范围内的风险往往被高估了。对于外来鱼类,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负面影响上,但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淡水鱼的引进并没有被确定为有生态影响,反而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目前,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水产养殖提供了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根据现有的记录,全球水产养殖的产量越来越多,养殖产量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水产品消费,而外来鱼类的引种是促进这一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经济效益方面,外来鱼类的引种给人类带来的财富高达千亿美元。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渔业资源的衰竭,人类对水产养殖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依靠外来种的引种来促进水产养殖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因此,从总体来说,科学正确的鱼类引种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一个方面,由于人类认识和概念上的错误,导致人们对外来生物和外来鱼类的认知存在误解。全球引进的数以千计的外来鱼类,大部分种类并没有在新的栖息地存活下来并建立种群,真正在自然水域建立自然种群并形成入侵的种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虽然入侵鱼类只是外来鱼类中的小部分,但是由于认识的不足,公众往往把所有外来鱼类与入侵鱼类混为一谈,或者认为所有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外来鱼类都是有益的。甚至许多科研工作者对外来物种的概念也存在一定的误解,一些不准确、错误或互相矛盾的概念被广泛引用,从而增加了鱼类入侵生态学的复杂性。因此,对外来鱼类、外来入侵鱼类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和相关资料的搜集,不仅有利于外来鱼类的分类管理,也有利于更有效地研究鱼类入侵生态学的基本科学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有关生态科学的问题,更是一个牵涉到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问题,形成入侵往往是管理上出了问题,而管理上的问题往往由于认识的不足,科学认识外来水生生物,科学引种、养殖、放生、防控是防治外来物种侵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scy/202308/t20230828_86415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