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发展乡村嵌入式精品民宿 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23-09-03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实施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培育发布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打造一批品质民宿,不但可以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更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支撑。

  结合脱贫攻坚以来在云南开展的乡村文旅实践,笔者提出利用农户闲置房屋,改造嵌入式精品民宿的建议,即一部分房间自住,一部分房间经营,让现代性充分融入其中,增强舒适度和体验感,提高其市场价值。这既避免了农村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闲置房屋资源,又让农民成为经营和受益主体。

  实现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一产业是重要保障,但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还需要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让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实现产业复合化、生计多元化,将城市动能注入乡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乡村资源,设计和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将城市的消费能力带入乡村,将乡村与城市有机衔接,让农民稳步增收,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可以说,第三产业是新时期发展新型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由于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优势,一些乡村成为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目的地,这就为发展农文旅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带来良好契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乡村发展民宿经济带来契机。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乡村的逗留时间,满足消费者对田园风光的深入体验需求,更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在资源独特的乡村,发展精品民宿,才能加快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几十年来,一些大城市郊区发展的“农家乐”住宿餐饮模式,虽然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但经济收益有限、生态负担重、社会效益较低,尤其对于那些位置偏僻的乡村并不适宜。更为重要的是,在乡村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农民闲置房屋,发展嵌入式民宿是更可行的路径。在农户家中改造民宿,由于数量有限,不宜做简单化改造,而是要提高民宿的建设质量,既要特色分明,又要充分融入现代性,增强舒适度和体验感,即建设精品民宿。实践证明,那些小而精的民宿往往会吸引更多消费者,而通过建设嵌入式精品民宿,不仅可以让农民大幅度增收,更可以借此引领农民生活的现代化。

  由村民原有房屋改建而来的精品民宿,不只是充分利用农户的闲置资产,更是避免了对乡村稀缺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精品民宿可以在接待量有限的情况下,让农民获得足够收益,其余时间农民仍然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增收。

  乡村的业态只有由村民主导或参与管理,才能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应将乡村建设有机地整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新农人”,通过组织振兴,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逐步完成农民的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融入现代化进程之中。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康养、研学的兴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建筑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的乡村被纷纷开发。有些社会资本进入乡村,采取将农户房屋整栋租赁进行改造或重建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农民虽然有房租和少量的务工收入,但和投资者的收益增幅难以匹配。农民没能获得乡村资产增值中的主要收益,也很难参与到乡村建设和运营中,不利于乡村的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而发展嵌入式民宿,不需要将农户搬离房屋,而是选择将整套房屋中的若干闲置房间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的客房由农户管理,由集体合作社统一经营,按收益比例返还给村集体或社会投资,这既可以保障资金投入的安全性,又能极大提高农民群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在与城市相比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比较优势的乡村,具备发展嵌入式精品民宿的条件。建议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良的乡村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创建更多优质的精品民宿,吸引更多城市人口来此消费,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和稳步增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ztzl_16/xczx/202308/t20230822_86298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