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盐碱地上,再造“新粮仓” ——山东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时间:2023-11-04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记者李明通讯员杜剑报道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俯瞰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时,多次对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近700万亩,向盐碱地要粮大有可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山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以科学的手段持续改造治理盐碱地,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综合利用成效显著,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在变身“新粮仓”。

  探索新技术新模式,让盐碱地变良田

  前不久,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传出喜讯:在一片曾经寸草不生、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不但种出了庄稼,且玉米亩产约达620公斤、高粱亩产约达400公斤,取得了新突破。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盐碱地改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且易反复。要给这片盐碱地来一剂“良药”!去年开始,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丰达咸水科技开发(山东)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开展盐碱地改良探索实验。研究人员在对当地盐碱地理化、生物性状及周边水源进行深度调研后,因地制宜制订出了盐碱土壤与水体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探索出了盐碱地“原土+原水”改良新模式。

  “‘原土’即不用客土、就地种植,‘原水’就是在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就地用沟、渠、井等咸水进行浇灌,并在水中加入生化修复制剂共同进入土壤,通过离子吸附、酸碱中和、盐类转化、微生物分解等,既能降盐除碱,又防止盐碱回返,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修复了作物根系周围土壤微环境,为作物创造一个正常生长的良好条件。”丰达咸水科技开发(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行奎介绍。

  从去年种植藜麦成功收获,到今年种植玉米、高粱相继丰收,再到前不久种下的小麦正在积蓄能量、破土而出,在这片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改良的盐碱地上,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在鲁北靠近海边的这些地方,淡水资源很紧张。但当地盐碱地浅表地下水的盐碱度超过千分之十五,如果不用生化修复剂来处理,是没法用来浇地的。现在我们采用‘原土+原水’盐碱地改良和咸水种植创新技术,可以充分地利用地表、地下咸水来实现小麦、玉米、高粱、水稻以及蔬菜等的及时灌溉。”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健说,要在采集数据、梳理标准、固化流程的基础上,加快形成成熟的技术,面向全市、甚至全国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成功做法。

  选育耐盐碱品种,适应盐碱地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土壤面积达43.97万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盐碱度从1‰到10‰梯次分布,覆盖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盐碱地类型,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今年秋收季,这里也喜讯频传。其中,在盐分平均含量3.1g/kg的盐碱地中,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花生新品种“花育9307”亩产荚果达到625.9公斤,实现了花生在盐碱地上丰收增产的目标。

  “花育9307”是育种团队从收集保存的5000余份花生种质资源中挖掘出耐盐碱种质,通过搭配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历经十余年培育而成,该品种含油量56.53%,兼具抗旱、耐涝、耐盐碱、抗叶斑病和锈病等特性。“我们从2019年开始对该品种进行实验室高盐环境筛选和实地种植试验,并配合起垄、覆膜、膜下滴灌、密植等种植技术,这几年一直表现不错,今年尤为突出。”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副所长单世华介绍。

  “我省花生种植面积逐年递减,耐盐碱新品种培育对有效开发利用盐碱地,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单世华说,近几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在盐碱地开展试验的耐盐碱品种有20多个,其中,选育的“花育25”“花育60”“花育9307”和“花育71”四个品种表现突出。“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盐碱地花生单产,将引领黄三角盐碱地农业高效发展。”

  近年来,山东多地立足盐碱地实际,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搜集保存耐盐碱粮食、油料、牧草、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同时,应用国际领先的分子育种技术,将种子当作工业产品精准设计,在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进行迭代培育,育种速度是常规育种的2—4倍。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大豆、田菁、水稻、毛叶苕子等18个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

  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带动粮丰民富

  在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稻田里,管理员邢向彬把手伸进水里,伴随着哗哗的水声,慢慢提起一只虾笼,一只只小龙虾生猛肥美。“俺们的清水小龙虾有鳃白、腹白、肉白的‘三白’特点,个头大、肉质鲜嫩,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蓑衣樊村地处黄河畔,村里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黄河沉沙池,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后来,这里开展盐碱地治理,兴修水利,引入黄河水灌溉农田,再加上本身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更加适合发展水稻种植,慢慢探索出了稻虾共养、稻蟹共养的模式。

  “稻虾共养好处多,小龙虾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还能肥田,水稻又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和栖息条件。”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国营向记者介绍,“稻田里养了小龙虾就绝对不能打农药,所以我们的大米也是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平常大米一斤卖2块多钱,俺村的米能卖到十几块钱。村里有300亩稻虾共养田,稻谷每亩收益6000元,加上小龙虾还能再增收4000元。”

  不仅因地制宜探索种养新模式,蓑衣樊村还依托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黄河安澜湾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蓑衣樊村,湿地连片、白鹭成群,犹如江南水乡,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进行果蔬采摘、休闲垂钓、民俗体验等。

  “俺家民宿红火得很,基本空不着,周末、节假日都得提前预订。”今年65岁的蓑衣樊村村民司方华和老伴开着两个农家院民宿,旅游旺季基本客满。“都是自家房子,俺老两口自己干,一年能收入七八万。”司方华乐呵呵地说。

  目前,蓑衣樊村已建有农家乐38家,特色民宿30余家,预计今年乡村旅游收入约500万元,村集体收入约60万元,带动村民户年均收入6万元左右。

  在山东,很多像蓑衣樊村一样的村庄,正在深挖盐碱地潜力,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盐碱地上绘出粮丰民富新图景。(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王凯李明杨淑栋)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mtjj/202310/t20231023_44436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