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福寿螺防控技术方案

时间:2023-11-11 来源:池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一、福寿螺简介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俗称“红螺蛳”,外观与田螺相似,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寿螺于1981年由巴西籍华人引入广东中山市养殖,因其既可食用,又可做高蛋白饲料,并很快被人工引种到了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但由于福寿螺食用味道不受欢迎,被大量遗弃野外,自然繁衍蔓延。目前,福寿螺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已有广泛分布,且在不断北移,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上海等长江沿线省(市)均已成为福寿螺分布的地区。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

  二、福寿螺生物学特征

  (一)外观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主要特点和区别如下:

  1.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为青褐色;

  2.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椎尾长而尖;

  4.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二)卵特征

  福寿螺卵呈圆形,直径2毫米,初产卵为粉红色或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5-6月,5天后变为灰白色或褐色,这时卵内已孵化成幼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

  

  三、防控方案

  福寿螺以水稻、茭白、荷花等水生农作植物叶片为食,繁殖量大,可能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甚至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繁殖期分布河道堤岸的鲜艳卵块,严重影响河道驳岸市容环境整洁;如食用未经高温加工的福寿螺,易感染寄生虫,危害健康。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应采取多种防控措施综合施策,以取得高效的防控效果。

  (一)河道、沟渠、池塘等发生水域

  1.对河道、沟渠、池塘等发生水域,组织开展人工捡螺、卵块铲除工作。

  2.加强河道、池塘清洁管理。定期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

  3.在河道、池塘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按照河道生物种群结构适度投放本地鲤鱼、青鱼、河蟹、中华鳖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

  4.养殖水域利用冬季取捕后的空塘时期,彻底冻晒,或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清杀。

  5.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池塘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

  6.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排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二)农田发生区域

  1.农田发生区域,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水稻收割后种植一季油菜或小麦),旱作期1个月以上可以有效杀灭田间残留福寿螺;或者在水稻生产前期,即在螺卵盛孵期,利用幼螺抗性差的特点,稻田适当脱水露田几天,以消灭福寿螺幼螺。

  2.在农田中人工插木桩、竹片等方式引诱福寿螺产卵并集中铲毁。

  3.选择针对性防治药剂诱杀成螺。当稻田每平方米有2~3头螺以上时,可用药防治:(1)在水稻移栽前7天,每亩撒石灰25kg,或移栽前3天每亩用5%阿维菌素乳油100mL对水15kg喷雾防治,施药后保持浅水3~7天。(2)稻田搁田期间,每亩施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密达)0.5~0.75kg,拌细沙土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3)稻田附近沟渠可每亩均匀撒施茶籽饼15-30斤灭杀福寿螺。(4)养虾田保留半沟水,结合清除野杂生物,亩用茶籽饼15-30斤或氯硝柳胺3-5斤毒杀。

  4.在稻田、水产养殖池塘主要进出水口设置拦截网,防止福寿螺扩散。

  5.冬季时,可排干闲置水田,修整田埂,铲除田边杂草,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河沟渠道,清理畦边杂草,破坏其越冬产卵场所。

  6.加强检疫监控管理,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饲养,对发生区则要防止人为向外扩散。

  (三)注意事项

  1.农田发生区域建议多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控,尽量减少用药。

  2.用药后7-10天禁止外排“毒”水,防止水产品、鸭等禽类中毒。

  3.公共沟渠用药前后告知各生产、养殖等用水单位禁用沟渠进排水,关闭(封堵)好进排水涵闸。

  4.清杀过的稻田和养殖水域进排水口加设滤网进行封隔。

  5.收集到的卵块集中深埋、打碎或烧毁;成螺、幼螺经集中捣毁或石灰水浸泡等杀灭后深埋,或者将螺壳敲碎后饲喂鸡、鸭。


原文链接:http://nyncj.chizhou.gov.cn/News/show/66986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