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延长重点农机产品“三包”期 提升农机品质上日程

时间:2023-11-17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揣测农机用户“欲期”底线

  据了解,目前农机业界,除了普遍的1年期,有部分农机产品,比如插秧机,推出整机“质保2年”或“质保3年”。不过,大部分农机的“三包”期,多为整机质保1年,只是部分零部件质保2年、3年。而宣传、销售时,商家却多以最长时限为噱头。

  常言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果真要延长重点农机“三包”期,最少3年总应该有吧?购买并使用农机的人,多是务农的农户出身。从朴实的农户角度出发,估计他们都会将购买3年内的大件物品,称之为“新”。这个底线,希望不会被突破。

  不过,除了“三包”期,农机用户似乎还格外看重“首次故障”时间点,也就是购买农机为起点,常规操作使用时,第一次因故障而停机、维修的时间点。此外,还有使用寿命,也就是购买农机后,几年或作业多少小时后,维修成本和购置新机成本大体相仿。当然,这两个时间点,很难受到人为控制,而“三包”期,更容易人为限定。

  提高准入门槛,净化市场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真要延长重点农机“三包”期,对我国农机产业来讲,可说是利大于弊。首先,农机“三包”期延长后,直接受益群体,肯定是农机使用群体。毕竟,农机“三包”期延长,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农机品质提升。在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方面,用户手中的农机寿命延长,就能减少更新换代频率,节省下来的钱,可算作在用农机的利润。

  不过,农机制造、销售环节的群体,也就是农机厂商,很有可能不情愿延长“三包”期。对于农机厂商而言,自然是希望当年出厂的新农机,当年销售一空,使得资金快速回笼。有些急功近利的厂商,甚至希望用户购买农机就像“割韭菜”,频率越快越好。如果农机品质提升、“三包”期延长,岂不是降低了“割韭菜”的频率,农机厂商赚到的钱很可能打折扣。

  其实,从长远角度考虑,延长农机“三包”期,可以变相提高农机业界的准入门槛。几个人凑钱买张图纸和流程工艺,然后开个小作坊,就能生产拖拉机。这在农机业界已经公认,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有人在这样做。但是农机售后“三包”,特别是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延长“三包”期后,那些农机小作坊,或将无力承担运营成本,进而退出农机行业。

  一蹴而就不现实,循序渐进有可能

  延长重点农机“三包”期,虽然很容易操作,但是可能不大现实。近三年,格外受农机行业瞩目的焦点之一,拖拉机补贴比例下调。并不是在一年之间完成,而是每年下调一定比例,第三年才完成原定目标。有了这个农机业界焦点“案例”,估计延长“三包”期,也会采用类似的经验。不过,具体需要多久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还要看政、厂、商之间的博弈。

  有个实现的路径,很有可能会成为重点。目前的现实是:整机“三包”年限,部分重要零部件“三包”年限,没有整齐划一,如果再有不良商家混淆概念,用户很可能一头雾水、分辨不清。一般情况下,零部件的“三包”期,较长于整机。因此,逐步延长农机整机“三包”期,使其和零部件“三包”期相同,然后不分整机和零部件,再延长农机“三包”期。

  政策关切,自上而下捋出抓手

  其实,延长重点农机“三包”期,只是农机产品的后续保障,是提高农机质量的抓手之一。对于农机产业而言,提升农机产品质量,“治标又治本”的关键抓手,还是在生产制造环节。粗制滥造关乎准入门槛;伪造仿冒关乎知识产权保护。可说是多个方面,都影响着农机整机的产品质量。

  从发布的公文不难看出,我国农机管理以及相关机构,已经发现近年来,一些农机产品可靠性不高、耐用性不强、性能不优,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能力不够等问题,还有待解决。为此,着重强调农机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可见,相关机构要从源头,把控农机产品质量。此外,更是重点关切农机“研制”期间,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njh/202311/t20231114_88637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