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基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尽力而为的同时还应量力而行,按照其内在的历史连续性,向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迈进,在具体实践中,处理好四对关系。
在江苏省无锡市桃源村,空气里时常弥漫着咖啡的味道。这股咖啡香来自桃源村仙木里咖啡馆,经营者陈婉婷是一位苏州姑娘。她曾表示,自己下乡创业一方面出于对咖啡的喜爱,另一方面出于对乡村质朴生活的向往。
除了咖啡馆,桃源村山南头文化艺术村片区的精品民宿、手作工作室同样颇具特色。这些乡村新业态展现出百姓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折射出当前我国乡村发展步入“和美”新阶段。
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布局具体实施方案。
农业农村部有关领导曾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近日,讲述乡村振兴中国故事的电视剧《富春山居》自播出以来,口碑热度不断走高,社会反响热烈。给电视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乡村产业振兴、生活富裕的情节,还有如诗似梦、诗画江南的乡村美景。
电视剧开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俯瞰视角下的碧水蓝天、云雾远山、白墙民居,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这是当下乡村发展的真实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举措让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建设5万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基础。
农村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发生新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长,202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高强表示,农村人口长期向外流动,引发了农村人口结构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变化。
在年龄结构上,主要体现为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在性别结构上,主要体现为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留守妇女增加。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岁至39岁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低于30%;乡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这些人口方面的变化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影响农村发展。
高强说,在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的同时,当前也有大量城市创新创业人员、向往田园生活人群、返乡农民工、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从业者向乡村迁移。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将呈现人口城乡双向流动的新格局。
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在生产关系上,农业生产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在传统乡土社会,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来源趋向多元化。“相较于外出务工,务农收入相对较少,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外出从事非农化工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恒说。
在生产方式上,眼下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传统手工农业正向现代化机械农业过渡转变。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的是农业资源要素组合利用方式发生新变化。高强介绍,目前,“互联网+”“旅游+”“生态+”正深度渗透并融入农业农村发展各个领域环节,催生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刷新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随着乡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潜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拓展广阔空间。
农村社会治理基因发生新变化。乡土社会中的“乡”是指农户依托土地形成的空间聚落形态。聚村而居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彼此熟悉,农民在日常的密切接触中逐渐习得常见的规矩,并流传下来形成礼俗。随着城乡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村地区正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李玉恒表示。
农村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和农民社会流动加快后,村民在邻里关系之外,依赖于更加广阔的地域空间,传统道德整合作用和宗族关系呈弱化趋势。
这种变化使农村社会治理理念也随之调整,以村民委员会为例,过去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程度高;现在,村委会更重要的是服务小农户,服务老百姓,接受村民监督,以形成良性互动。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生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过去城市的发展较为依赖周边农村和腹地,伴随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城市的吃穿住行等需要可以从全国各地得到供应,城市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得所需资源、劳动力等,这意味着,“城乡正从过去简单的供求关系向分工协作关系转变,农村的空间、功能和价值日益凸显,城乡日益成为发展共同体。”高强说。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到2050年,仍会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所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空间、农业的重要生产空间,更是农业多元价值的释放空间、乡土文明的传承空间、良好生态的供给空间、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和创新创业发展的新空间,这正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ztzl_16/xczx/202311/t20231128_88938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