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部署,根据《“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推动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结合惠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顺利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全面建设海洋种业强市的目标。一年内海洋种业产业建设顺利起步,市场动能有效激活,初步形成“一院五基地”(现代渔业应用研究院、区域性活体种质资源基地、黄埠种业基地、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大黄鱼南方种业创新基地、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水经济鱼类种业创新基地、铁涌牡蛎(蚝)种业基地)的种业发展模式,海水鱼苗年产量1930万尾,虾苗年产量6亿尾,贝类130万粒,年产值达0.6亿元,有效供给我市海水养殖的苗种需求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需求。三年内全面建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一院五基地”的种业发展模式,建立惠州特色海水苗种繁育体系,打造惠州海水苗种品牌,建设4-5个现代化种业良种生产基地,争创3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特色种业强县(镇),海水鱼苗年产量9000万尾,虾苗年产量7.2亿尾,贝类苗产量1500万粒,年产值达5亿元,完成1-2个品种的良种化选育,供给省内深水网箱和养殖工船养殖对优质苗种的需求。五年内海洋种业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品种结构有效优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争创4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特色种业强县(镇),海水鱼苗年产量2亿尾,虾苗年产量8.5亿尾,贝类苗产量4500万粒,年产值达14亿元,完成2-3个养殖品种的良种化选育与规模化培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种业中心。十年内打造产业发展成熟、示范带动效果显著、具有惠州特色的海洋种业集群,建立成熟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全国海水苗种重要供给地,全面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完善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建设区域性活体种质资源库1个,建设惠州市渔业种质资源库1个,全面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加强名优海水品种选育、繁育,重点保存鲷科鱼类、石首鱼类、石斑鱼、对虾、青蟹、牡蛎等名优经济品种。由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牵头,联合惠州学院、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等科研单位,共建我市优质淡海水活体种质资源库。推进多元化共享利用,积极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深蓝种业工程,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
一是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引进广东大百汇海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百汇公司”)建设现代渔业应用研究院,设立中心实验室1座、中试车间1座、高标准池塘20口,构建以“产学研”大工作平台为主导的渔业研究院,重点繁育凡纳滨对虾、青蟹、石斑鱼等高产优质新品种。
二是建立育种攻关联合体,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由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鳇鲸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共同推进香港牡蛎及大黄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组建“种质创新利用联合实验室”团队,建设“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加快突破一批符合深蓝产业发展的适养新品种。
三是推进良种选育联合攻关,以分子育种平台等技术手段,培育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突破性新品种。依托惠州学院在海水鱼、贝类繁育与良种选育技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向的研发基础,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的石斑鱼远源杂交技术和鳇鲸公司的石首鱼类繁育技术基础,重点加强石首鱼类、石斑鱼、鲹科鱼类、牡蛎、对虾、青蟹等品种选育工作,围绕品系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到2026年,选育推广3-5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较强影响力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多抗高效品种,进一步提升水产品竞争力。
(三)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种业资源整合、社会资本引入,搭建规模化种业创新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
一是以“扶优、扶大、扶强”为原则,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到2026年,培育鳇鲸公司、大百汇公司等2-3个“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渔业种业企业,坚持强品种、强企业、强产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发挥种业产业引领作用。
二是创新国企+民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种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种业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构建市场导向、政府参与、产学研企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和种业竞争力。有条件的市属国有企业实施土地及海域的一级开发,统一组织开展种业项目相关本底调查、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实现经营主体“拎包入驻”。
三是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支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惠州学院及其他高等院校与海洋渔业种业龙头企业构建种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共同推动我市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
(四)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到2026年,建成4-5个现代化种业良种生产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区)创建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建设惠州市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大黄鱼南方种业创新园。由鳇鲸公司创建金鮸鱼(双棘原黄姑鱼)省级良种场;成立世界首创的“国宝级”黄唇鱼技术团队,攻克黄唇鱼人工繁殖规模化的瓶颈技术,打造黄唇鱼国家级原种场、黄唇鱼主题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在现有石首鱼苗种培育技术和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创建以金鮸鱼、黄唇鱼、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为核心品种的鳇鲸石首鱼种业创新园,建立集亲本保种与选育、工厂化育苗培育、池塘生态标粗、网箱中苗养殖于一体的深远海养殖苗种生产体系,实现珍贵苗种本土化、规模化生产。
二是建设黄埠育种基地。引进大百汇公司在惠东黄埠建设现代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配套亲本选育车间、种苗孵化车间、中培车间等设施,重点培育东星斑、章红鱼、鮸鱼、海鲈等高价值品种,保障深水网箱和养殖工船苗种供应。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中的转化应用。
三是建设惠州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水经济鱼类种业创新基地。支持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在石斑鱼省级良种场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石斑鱼国家级良种场,同时利用其研发基础培育其他名贵海洋经济鱼类。
四是建设牡蛎(蚝)种业基地。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构建紧密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共同开展牡蛎良种繁育、品种选育等工作,筛选2-3个适合本土养殖的牡蛎品种,探索牡蛎生态养殖技术与模式,优化牡蛎养殖空间,提升牡蛎养殖质量,积极创建牡蛎省级良种场,着力创建赤岸蚝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牡蛎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种业振兴工作小组,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跟踪调度落实进展,细化实化规划审批、用地保障、合作机制、资金扶持、人才激励、执法监管等工作措施,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全市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工作。建立与重点种业企业联系机制,定期组织企业与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对接,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加强用地保障。优先保障种业基地设施用地需求,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支持种业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长期契约合作关系,实现闲置用地市场化、规模化流转;优化审批服务,建立健全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项目用地用海并联审批机制。
(三)加强资金扶持。强化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领域的扶持政策,省级财政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落实上级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战略合作,提供种业长周期、低利率贷款融资;开展种业振兴项目贷款贴息,与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金)措施联动,解决中小企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专项债券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积极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优化政策性险种,加大财政资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投入力度,开发商业性险种,提供并拓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振兴保险服务,有效提升项目防灾减灾水平。
(四)加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强化科技引领,加强生物育种专业技能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经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动职称评聘工作,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品种开发力度,提升种业创新水平。落实和完善种质资源从业人员的相关待遇政策,加大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团队的研发投入。
原文链接:http://nyncj.huizhou.gov.cn/zwzc/wgk/zxgk/content/post_514137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