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镇江实践”
农村金融是“三农”发展的血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农村金融改革的推动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和供给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产品服务创新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对此,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自2021年以来,江苏省镇江市依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不断完善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分别围绕健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强化服务保障体系等内容,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一系列试验成果。
一、镇江市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
在入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之前,镇江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并举办了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会暨金融为农办实事“金穗活动”,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从现实情况看,镇江市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
2021年以来,镇江市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改革试验,切实解决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多的改革探索,镇江市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3年10月,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349.5亿元,比年初增加402.7亿元,增长13.6%。
二、镇江市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做法与成效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镇江市围绕组织建设、产品服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探索,在拓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广度深度、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优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环境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
(一)健全组织体系,拓宽服务广度深度
第一,密织服务网络。镇江市超过60%的金融机构均设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设机构。同时,金融机构还积极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将服务进一步向县域、乡镇延伸,向村庄下沉。镇江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一村两顾问”“金融助理”制度,即在各行政村配备银行和农业保险业务顾问以及金融助理,负责了解村民相关需求并开展上门服务。目前,全市金融机构网点覆盖辖区的31个乡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辖区的482个行政村,覆盖率均为100%,形成了县、镇、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全市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及无银行网点行政村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全覆盖。
专栏一
邮政储蓄银行镇江分行推动服务下沉农村
邮政储蓄银行镇江分行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工作专班机制和“金融+农村电商+寄递服务”模式,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下沉。为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邮政储蓄银行镇江分行建立了13个乡村振兴驻村工作专班并明确专班人员每周在农村的服务时长不得少于四天。与此同时,邮政储蓄银行镇江分行还在13个集镇村和产业集中村的村委会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驻点,派驻70名小额贷款客户经理开展驻村工作和服务周边村庄。此外,邮政储蓄银行镇江分行联合中国邮政,一方面将邮政快递员纳入金融网格员行列,发挥其对各村各户了解的优势,协助小额贷款客户经理开展金融业务。另一方面进行渠道整合共用,发挥中国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优势,为农户提供“金融+农村电商+寄递物流”服务,促进金融、电商、寄递业务协同发展。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工作室驻点的小额贷款客户经理人均管村数量超过10个、服务农户150户,成功发放农户小额贷款533户,贷款金额6618万元。
第二,壮大人才队伍。镇江在全市范围内创新探索金融人才挂职试点机制,在各金融机构选派专业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业务骨干赴涉农乡镇挂职锻炼。通过金融干部“下乡”挂职,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例如,镇江农商银行通过党建共建,联合政府职能部门、镇(街道)、社区、村庄等,先后选派18名中层正职干部挂职全市各区相关村镇。截至目前,全市已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镇江农村商业银行等13家银行,选派金融人才65人,实现金融干部挂职县市区全覆盖。
第三,加强宣传引导。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的认识和了解,镇江市积极组织开展集中性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通过开展“金穗行动镇镇行”活动,引导金融机构深入农村基层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送知识,推动普惠金融直达“三农”一线,让广大涉农主体和农户了解更多金融政策、掌握更多金融知识、熟悉更多金融产品。此外,各金融机构还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金融产品,理性投资,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目前,全市38个涉农乡镇均已多次开展过宣传活动,累计发放“政策包”、服务手册等2.3万份。
(二)优化产品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第一,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镇江市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整合优势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优化支农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一是服务农户需求,创设各类普惠金融产品。通过“平台+产品”等业务模式,一些银行开发出“兴农贷”、“惠农快贷”、“容E贷”、“三农助力贷”、“苏农云贷”等金融产品,满足农户不同的融资增信需求。中国农业银行镇江分行还推出支持农村小本生意的“诚易贷”、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创业的“创易贷”等产品。二是激活产权要素,创设多样抵押融资产品。为拓宽农户的融资渠道,镇江市在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面开展了多项试验。例如,镇江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三农金融助力贷”业务,针对涉农客户增设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大型农机具、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等抵(质)押的新型担保方式。中信银行镇江分行合作开发“供货贷”,以家禽牲畜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为农户或养殖企业提供融资。三是聚焦产业兴村,开发地方特色金融产品。按照“一镇一品”“一业一品”的发展思路,帮助地方聚焦优势资源,发挥产业特色,开发出“草莓贷”“光伏贷”“茶叶气象指数保险”等专项产品。句容农商银行还依托“整链授信”,开发出“果品贷”“茶叶贷”“苗木贷”“草坪贷”等产业链专属产品,解决当地农业产业链上各主体的资金困扰。
第二,强化重点领域供给。镇江市鼓励各金融机构在支持涉农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支持范围,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一是支持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春耕备耕、粮食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持续加大信贷投入。例如,人保财险镇江市分公司为丹徒区和镇江新区10万余亩高标准农田提供工程质量保障和管护维修保险保障2亿余元,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2023年镇江辖内各银行投放“三夏”信贷资金10.88亿元,支持粮食种植约130.34万亩、8.45亿斤。二是支持乡村产业,强化产业融合金融保障。针对高效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特点,持续完善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例如,华夏银行镇江分行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为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稻谷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三是助力美丽乡村,强化乡村建设金融保障。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公路、电网升级、供水管网改造、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镇江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乡村建设贷”,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与维护等项目。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镇江分行为丹徒区和茅山老区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提供了9亿元资金支持。
专栏二
金融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为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重建设、轻管护”问题,打通农田管护服务“最后一公里”,筑牢粮食生产基础,镇江市创新探索保险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效管护机制。在镇江市农业农村局支持下,2023年5月29日,人保财险镇江市分公司为丹徒区和新区姚桥镇两处已竣工验收合格的10万余亩农田提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保险,保额2亿余元,这是江苏省首个由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余资金购买的管护服务。
人保财险镇江市分公司为此项目开发了农田智慧巡防系统和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并配备3名巡护专员。巡护专员定期对农田设施进行巡检打卡,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向属地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农田设施维修工作。截至目前,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已对承保农田设施开展多次巡检和维修工作。在巡检方面,已完成对承保区域的巡检,对重点风险区域进行了登记、打卡和备案;在维修方面,已完成姚桥镇和丁岗镇两处设施维修工作。
镇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保险运用“保险+服务+科技”模式,致力于实现高标准农田工程运行管护的全域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该模式在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下,借助保险行业先进的市场化风险管控和专业化资本运营优势,针对性解决农田管护责任主体不明确、专业管护人员不到位、缺少资金筹措渠道等问题,有效降低了管护成本,提升了管护效率。
第三,降低农村融资成本。为破解“融资贵”难题,镇江市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一是推动市场报价利率改革。镇江市引导各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进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切实让利“三农”,推动融资成本下降。中国邮储银行镇江市分行给予“三农”金融专项信贷额度、利率优惠、FTP减点75BP内部转移定价优惠、经济资本优惠。交通银行镇江分行对普惠涉农贷款给予最高120BP的价格补贴,普惠涉农贷款利率最低低至3.4%,低于该行普惠类贷款利率11个BP。二是优化融资续贷服务。为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临时资金周转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不少金融机构将原先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无还本续贷”政策逐步推广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主体,通过新发放贷款结清已有贷款的形式,实行无还本续贷。其中,句容农商银行还增加了无缝续贷方式,对每月正常付息、正常经营、授信期限即将到期的农户,银行通过后台系统对其进行贷款期限延展操作,实现贷款弱期限化甚至无期限化,增强农户融资便利性。三是创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白名单制度。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镇江对全市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筛选审查,将符合标准的主体纳入“白名单”,并将“白名单”推送给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依据“白名单”,为相应经营主体提供优先授信、优化产品、优惠利率、优质服务的“四优”服务,提高其融资可得性与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
第四,推动服务数字化转型。镇江市顺应农业农村数字化趋势,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降低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一是打造综合平台,强化服务支撑。镇江市政府与浙江网商银行签署县域普惠金融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政府+融资+保险”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全辖区农户提供无担保抵押、纯信用、全天候的信用贷款服务。农户通过支付宝APP操作,即可实现线上贷款。二是创新线上产品,提升服务能力。为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覆盖面,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信贷产品数字化、线上化转型。例如,中国邮储银行镇江分行积极开展县域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建设行动,拓展县域支付场景,延伸移动支付服务触角,大力发展小额极速贷、“邮农E贷”发票贷、结算贷等线上产品。镇江农商银行开发了用于日常消费的纯线上贷款产品“镇享贷”,实现全线上无接触办理业务。三是强化数字风控,降低融资风险。为优化线上融资环境,各金融机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强线上产品的风险管控。江苏银行镇江分行运用大数据、智能风控等技术,构建数字驱动的信用评价、风险评估、营销定价管理体系。与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直连,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基础信息,并且依托“黄金眼”数据管理平台,对农户主体进行多维度信息评估,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置效率。
(三)强化保障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第一,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镇江市把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信用工作和乡村振兴事业协同发展。一是建立农村征信平台。镇江市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其中,句容市依托人民银行现有的“江苏省农村经济主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探索建立了全省首个可视化、集成化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数据平台,实现农村宅基地信息、农户婚姻信息、车辆信息、公积金信息、纳税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表中的经营项目等信息的归集整合,为信用信息共享开发提供平台支持。二是推进“整村授信”工作。镇江市构建“建档—评价—授信”工作机制,以“信用建档评级、走访对接、一村两顾问、金融知识宣传”为手段,积极开展县域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镇江市全面推广“整村授信”信贷服务模式,同时推出“整社授信”“整会授信”“整链授信”等创新模式,推动“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评定信用乡镇19个、信用村212个,信用建档农户1263595户,覆盖率达100%。其中,用信农户9675户,用信余额285.64亿元。
专栏三
句容市全面推进“整村授信”
镇江市句容市围绕“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以“整村授信”为抓手,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赋能“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多方协作共推授信。句容市以党建共建为桥梁纽带,建立了“政银合作”机制,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授信网络。在句容市农业农村局协助下,句容农商银行在8个镇162个行政村派驻85名金融驻村助理,承担信息采集、业务咨询等工作,各镇相关部门引导各村支部书记与农商银行各支行进行业务对接,配合银行开展授信工作。二是规范流程科学授信。句容市在“整村授信”过程中坚持信息采集、民主评议、批量授信、线上用信的规范化流程。其中,信息采集由农商银行各支行客户经理与村干部共同走访,全面了解农户的家庭信用情况、家庭收入、风险承担能力等信息,并建立专门的农户信用档案。民主评议由各支行行长、客户经理、村干部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各村农户家庭逐户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信用额度并对评议后的农户授予期限为三年的信用。三是“村社合一”创新授信。句容农商银行通过对村“两委”领办的合作社主体、合作社内的种养殖大户、普通农户进行整体授信,为合作社及其成员提供比一般“整村授信”利率更低的贷款、抵押等服务。句容农商银行还将“整村授信”向产业领域拓展延伸,对果品、茶叶、苗木、草坪4条产业链上符合授信条件的经营主体进行“整链授信”。截至2023年10月末,句容市信用建档农户162142户,覆盖率达100%。预授信150841户,占农户总数的93.03%,预授信金额273.64亿元,用信余额38.44亿元。
第二,健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镇江市探索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提升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一是完善“政银”合作机制。镇江市设立财政金融产品风险补偿资金、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市财政联合江苏银行镇江分行推出“财政金融助力贷”,利用财政基金,放大担保倍数,加大支农支小贷款担保降费补贴力度,撬动银行贷款资金。二是强化“银担”合作机制。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以“信贷+担保”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同分散融资风险。例如,镇江农商行、扬中农商行联合江苏省农业担保公司镇江分公司,推广“惠农快贷”产品,为农户及涉农企业提供担保;中国邮储银行镇江分行与江苏省农业担保公司镇江分公司开展合作,推出“农担贷”;江苏省农业担保公司镇江分公司与江苏银行村镇银行合作开发专项产品,重点扶持丹阳优质稻米生产。三是推动“政银保担”合作。镇江市财政局推出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农户信用保证保险贷款等“政银保”合作产品。例如,中信银行镇江分行加大与农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政府基金项目的合作,推出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中国邮储银行镇江分行与江苏省财政厅、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联合推出“农业保险贷”,针对缴纳农业保险的客户,发放保证保险小额贷款,并做到30万元以内可以免于提供附加担保。
第三,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镇江市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工作,不断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作用,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险和涉农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以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农业发展。一是完善主粮完全成本保险。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积极推动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在丹阳等产量大县开展区域试点。2023年,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总计投保47.75万亩,覆盖面由2022年的不足50%提升至2023年的近74%。二是加大农业保险产品供给。镇江市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期货”和“农业保险+气象”模式,助力种植养殖户规避价格异常波动风险和天气异常风险。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重点打造了“保险+气象”产品体系,在全市开发开办了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螃蟹气温指数保险等7个气象类保险产品,共计为458户农户提供5096万元风险保障。三是优化农业保险理赔服务。镇江市创新保险理赔服务模式,不断提高保险理赔效率。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快速测算受损面积数据,全面实现快速精确理赔,5天左右即可完成从出险到赔款的全部流程,1万元以下养殖险理赔周期压缩至2天以内。截至2023年12月,镇江市已开办政策性险种33个、商业性险种25个,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213.41万元,其中政策性保险10744.14万元,商业性保险1469.27万元。农业保险总理赔7292.87万元,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理赔6637.46万元,商业性保险理赔665.39万元。
专栏四
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农业保险服务提质增效
为优化农业保险供给,助力农业稳产保供,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结合镇江地域特色,在条款修订、险种创新和服务延伸三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对已开办的地方特色险种条款进行本地化修订。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根据近年来理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镇江市的气象条件,对池塘水产品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茶树种植及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和螃蟹气温指数保险三类地方特色险种的保险金额、触发理赔的气象条件、赔付标准和赔偿比例进行了调整。例如,池塘水产品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的起赔标准由原先的连续5天日最高温度在37℃以上(含)调整为连续3天日最高温度在37℃以上(含),且起赔比例由2%调增至3%。二是创新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为降低扬中市特种水产鲥鱼养殖户及养殖企业面临的气温、鱼病等养殖风险,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联合扬中市财政,开发扬中市地方财政补贴型鲥鱼养殖保险产品。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结合丹徒区高效农业特色和需求,率先开办地方财政补贴型肉鸡价格指数保险,该险种被成功列入2023年度省级农业保险创新产品目录。同时,还针对镇江市小麦生长期内5个节气阶段的气候特点开发了小麦节气气象指数保险,为小麦生长周期内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提供全方位保障。三是延伸农业保险服务。人保财险镇江分公司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在扬中市和丹阳市落地“水保宝”水产养殖风险减量项目。“水保宝”设备可实时检测水环境,并能通过监测平台、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及时提醒农户,帮助农户提前预警风险灾害,及时采取止损措施。2023年,还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良种推广示范共建,投资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00亩“镇麦26”良种,助力镇江市种业振兴。
三、镇江市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江苏省镇江市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为全国其他地区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第一,优化政策支持体系。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增加涉农信贷供给。在货币政策上,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增大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规模,适度增加再贷款支持对象范围,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三农”领域。在税收政策上,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税率,对于在村镇一级布局设点的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税率。在财政政策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资金,加大涉农贷款补贴力度,对县及县以下涉农贷款达到相应比例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补贴。
第二,扩大金融服务供需。建议通过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在供给端,应坚持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方向,强化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增加农村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基层组织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将普惠金融服务触角向农村延伸,提升服务可得性,降低服务成本。在需求端,要根据地区农户特点、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降低融资门槛,激发农户和农业生产主体融资潜力。
第三,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评级工作,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等农村信用工程,提高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通过开展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科学评价农村居民信用状况,完善农村居民基本信息信用档案。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推动金融信息与行政信息互联互通,统一搭建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农村信用档案电子化,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的功能,促进农村地区信息、信用、信贷联动。
第四,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农业农村风险防范方面,金融机构应当逐步提升农业保险覆盖率、不断优化保险理赔服务,保障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开发应对农业市场风险的保险产品,如季节性价格变动保险、农业生产气象指数保险、生产设施损毁保险等。同时,保险机构还可以为农村居民开展人身安全、重大疾病、家庭财产等保险业务,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类风险。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地方要构建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普惠金融担保机制,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种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互助性担保为辅助、商业性担保积极参与并能有效控制、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多元担保体系。
第五,坚持科技赋能改革。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创新布局,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技术,加大农村信贷技术创新,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能力,降低农村普惠金融运行成本和风险。要积极开发线上服务平台,创新线上产品和线上服务,优化业务流程,克服农村地理空间障碍,更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广泛、分散、差异化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当运用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监管能力,推动涉农信用信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建立统一的地方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以降低各金融机构信用信息获取的成本。
原文链接:http://snyncj.zhenjiang.gov.cn/nyncj/gzdt/202401/2beb8474f7794af08c415fff675e08d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