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风险预警

时间:2021-03-0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性疫病,临床以出现结节为特征,该病不传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2019年8月该病首次传入我国,目前已传播蔓延至我国部分省份,我区已发生3起疫情。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养殖相关从业者须高度警惕,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加强应急准备。

  一、病原特征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与绵羊痘病毒(SPPV)、山羊痘病毒(GTPV)相似,同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是大型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在冬季和干燥情况下,该病毒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很强。虽然许多消毒剂能够杀灭该病毒,但此类消毒剂往往难以杀灭发病动物脱落的痘疹痂皮中的病毒。

  二、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危害

  该病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肤广泛性出现结节、机体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发病率在2%~45% 之间,病死率一般低于10%。发热体温可超过41℃,持续4~14d,并伴有沉郁、食欲不振、流涎、流眼泪和鼻涕,浅表淋巴结肿大。有40%~50%的受感染动物会出现全身皮肤结节,多见于头颈部、会阴、生殖器、乳房和四肢等部位皮肤。结节直径5~50 mm,有边界、坚固、圆形和凸起。一些急性感染可在垂皮、胸部、四肢、乳房、阴囊和外阴等部位出现严重的皮下水肿。水肿的皮肤可坏死脱落并发展为严重溃疡,进而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气管和肺的坏死病变可导致肺炎进而造成窒息。剖检可见黏膜和内脏器官出现病理性结节。

  该病不感染人,其危害主要在于引起牛只死亡、皮张质量和产奶量下降、增重缓慢,公牛暂时或永久性不育,怀孕母牛流产并持续几个月不发情,继发细菌感染。

  三、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主要感染黄牛和水牛,而奶牛高度易感,目前没有羊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证据或者报告。跳羚、黑斑羚和长颈鹿感染后可呈现临床症状,非洲水牛、蓝角马、大羚羊和大捻角羚也可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该病在自然条件下的潜伏期为2~4周,具有季节性,常见于温暖潮湿吸血虫媒活跃的季节。

  该病有多种传播方式。可通过直接接触受污染的饲料、水、设备感染和传播,哺乳犊牛可通过牛奶或吸吮乳头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针头而发生医源性传播;某些种类的蝇、蚊、虱、蜱等吸血昆虫,可通过叮咬机械传播;此外也可经精液和胎盘感染。染疫动物或动物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可以导致该病远距离传播。

  四、流性态势及风险分析

  1929年,该病首次在非洲的赞比亚地区被发现,此后逐渐向北扩散,主要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流行。2013~2019年,该病扩散至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19年8月,我国在新疆伊犁地区首次确诊该病。今年以来,我国已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7月,我区百色市乐业县、田林县先后发生疫情,11月南宁市江南区发生1起疫情。10月,越南谅山省和高平省也发生4起疫情。

  我区地处亚热带,植被茂盛,吸血昆虫滋生;大多数养牛场户防控意识淡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低下;部分散养牛只与发生过疫情地区牛只交叉放牧;开设活牛交易市场的地区,牛只来源复杂,极易引发疫情发生、流行。因此,我区再次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风险高。

  五、防控建议

  (一)严格疫情排查。实行牛养殖场户网格化管理,加强存栏牛只排查,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疑似病例,限制牛只移动,及时采样检测。严格扑杀监测阳性牛只,彻底消毒环境、场地,做好预防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的措施。

  (二)加强诊断、疫情报告和处置。加强对可疑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的实验室诊断,按程序和规定报告疫情,按照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处置疫情。

  (三)实施全面免疫。组织养牛场户使用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按照山羊的5倍剂量全面开展免疫。

  (四)加强调运牛只检疫监管。实施产地检疫要核对牛只来源和免疫档案,对未纳入网格化管理和未经免疫的牛只不受理产地检疫申报,加强对调入牛只隔离观察,调入牛只未免疫的要实行免疫,经隔离观察28天无异常后再合群饲养。关闭活牛交易市场,取缔自发成的活牛交易场点,降低疫情发生流行风险。

  (五)做好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牛结节性皮肤病危害、传播知识和国家、自治区防控规定,增强从业人员自主防范意识,实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zhyyjgl/t7441029.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