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开化齐溪仁宗坑村:“小”干部带来大变化
在钱江源头,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从齐溪镇政府出发,绕过好几道山弯,沿着溪畔的游步道拾级而上——仁宗坑村到了。
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村里随处可见艺术装置:漂流游步道旁矗立的钢架雕塑狗、村口溪流之上搭建的巨型悬浮鸟巢、村口昂首挺立的公鸡雕塑、墙面绘就的彩色壁画……无不诠释着“用艺术点亮乡村”的含义。
靓丽村庄的背后,是一位中国美术学院派驻开化的农村指导员。自2019年1月起,朱东高挂职齐溪镇党委副书记,驻点联系仁宗坑村,踏踏实实开展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将满腔热忱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里。在朱东高两年挂职期即将接近尾声时,记者跟着他一起走进仁宗坑村,探寻他的扶贫故事。
“乡村需要用艺术焕发新活力”
山环水绕,峰峦黛青,一条溪流逶迤盘旋穿村而过。朱东高第一次来到仁宗坑村,就被这儿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原生态风光迷住了。
“美,但缺乏亮点。在开化、在齐溪,和仁宗坑村风光类似的村子太多了。”如何擦亮仁宗坑村的“文化名片”?朱东高想到了中国美院的专业优势。他积极与学院对接,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仁宗坑村开展公共艺术创作,为村庄美化注入新活力。
如今,村口抬头可见的巨型悬浮鸟巢,便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师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创作留下的。“《巢》喻家园,越鸟南栖,村庄里留守的乡人饱含真情,期福至桑梓,盼归雁还巢。”作品饱含学生们对仁宗坑村的美好期盼,让村口景观注入了人文精神,也汇聚了游人流连的目光。
村中还有不少情景雕塑,以狗、公鸡、小鸡等动物为创作对象,恰到好处地安置在游步道旁,引得游人不小心便可“撞个满怀”。朱东高介绍,这批情景雕塑也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师生创作的,从杭城运送而来,让乡村更具艺术和人文气息。
两年来,在朱东高的牵线搭桥下,单调的仁宗坑村开始变得五彩斑斓。茶文化展示厅、红豆杉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停车场景观平台等一批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免费提供的原创设计,不少已开工建设,为乡村美景增添不少靓丽色彩与视觉享受。
现代化与乡村的碰撞,也正在改变着村民的思想。“钢结构雕塑刚运过来的时候,村干部和村民都不理解,不知道这些冷冰冰的铁艺为何用。现在村里游客多了,看到大家都喜欢这些艺术装置,村民们也渐渐改变了观念。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吧。”朱东高说。
“内心看得最重的还是孤寡老人这个群体”
“朱老师,来了啊,要不要来我们家吃点。”正值饭点,朱东高每路过一户人家,都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朱书记是个什么样的人?村民们最有发言权:常年经常出现在村里,只要老百姓提出的困难总会想办法解决。仁宗坑村党支部书记也在一旁搭腔:“他对村民很有感情,大家也认可和信任他。知道朱老师快要回杭州了,大家都来找我,说舍不得他离开。”
仁宗坑村地处偏僻山区,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村中以孤寡老人居多,全村70岁以上老人就有60位。在一次次的下村走访和促膝谈心中,朱东高与仁宗坑村的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两年来,农村孤寡老人是我最关心的群体,柴娜宜、程三女、张九娣……他们的生活艰辛和精神孤独最触及我的内心。”朱东高在工作总结中写道。
朱东高特别提到的柴娜宜老人,今年86岁,是村中让他时常牵挂的一位孤寡老人。老人生活贫寒,房屋破旧,可每次下村,老人总是对朱东高笑呵呵的,几乎不说自己生活的苦难。不久前,朱东高在走访中发现老人家中的电线、电灯都已经老化,便安排专项资金请村里的电工进行整体更换,确保老人的用电安全。
“这样一件小事,却让这个一贯乐观的老人十分感动。”朱东高知道,比起物质上的帮助,老人们更渴求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陪伴。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朱东高的积极对接下,每周二下午,开化中医院医共体医护人员都会来到仁宗坑村文化礼堂,免费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诊疗和送药上门服务。
医学养生科普讲座、重阳节关爱老年人活动……朱东高牵线组织的每一场活动,都温暖了仁宗坑村留守老人的心;爱心小药箱、米油棉被……这些其实并不算贵重的礼物,将朱东高和村民们的心牵在了一起。
“美育能为乡村留下更长远的价值”
教育是百年大计,作为高校行政人员的朱东高深谙此道。“将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美育教育的短板补上,这是一件利长远的好事。”
从2019年1月来到齐溪镇,朱东高就开始了对留守儿童情况的调研。“齐溪小学11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85人。由于常年缺少专业的美术老师,他们享受不到城里孩子应有的绘画教学和多彩生活。”朱东高介绍。
起跑线上全面发展,才能帮助贫困地区孩子飞得高、走得远。在他的结对联络下,中国美术学院“美美与共”讲堂支教项目来到齐溪小学,每月集中教学一次,教小学生绘画、无偿赠送了图书、绘本。彩色的画本打开了孩子们的世界,浸润了儿童的心灵。去年10月,该支教项目获教育部立项为“体育美育浸润计划”,获得教育部长陈宝生的点赞。
每年暑假,齐溪镇孩子们还会迎来一群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哥哥姐姐,以及创意绘画、京剧脸谱面具、国画、泥塑浮雕等趣味性高、上手难度适中的美育课程。“这样的支教项目启发了儿童的美术天赋,培养了儿童的美术兴趣。”朱东高说。
教育扶贫,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力量。今年夏天,中国美术学院支教团队再次来到齐溪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川子在作文里写道,“我觉得,绘画有种神奇的力量。它不仅可以让我忘记孤独,还能让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重要的是,绘画让我找到了自信。每画完一幅画,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回首这两年在仁宗坑村的扶贫时光,朱东高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下村走农户,与老百姓交谈交心,实实在在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19年,他帮助茶农销售茶叶约400斤共计14.85万元。“群众‘小事’无小事,‘小民生、大社会’。帮扶,就是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村子、走进屋子。”朱东高笑着说,他的心已经留在村里了。
原文链接:http://nyncj.qz.gov.cn/art/2020/12/29/art_1594232_58940030.html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