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3+3”体系,促进“两改”成果转化
屏山县按照省、市关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有关部署要求,精心挑选试点乡镇及试点村,聚焦乡村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构建“3+3+3”体系,助推两项改革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改革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新活力。
一、突出“三大结合”,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围绕“产村一体”,突出特色主导,着力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点面结合”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全县茶果、白魔芋、黑猪、水产等特色产业,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坚持“绿色、有机、特色、富硒”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农业农村各项发展规划,谋划好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是“动静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动静结合”,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利用县域宽广的山区及特殊的地理条件,发展以生猪(黑猪)、特色冷水鱼等为主的养殖业;利用金沙江、岷江流域特殊的气候及300-1400米的高海拔条件,在全县发展以水果、茶叶、白魔芋等为主的种植业;叠加富硒优势,全县实现种养殖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稳定格局。
三是“长短结合”助推和谐发展。突出因地制宜,以茶叶、水果产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硬”,统筹规划、协调实施各阶段发展目标。
二、做实“三大环节”,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在建基地、做加工、创品牌、促营销上下功夫,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稳住发展“底盘”,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做好基地,提升源头质量。2021年全县将着力做优产业基地,标准化发展茶叶1.5万亩、茵红李1.6万亩、魔芋0.2万亩、烤烟1万亩,建成种养循环基地1个、特色水产基地1个、标准化生猪代养单元130个。通过整合项目,对试点乡镇产业基地内的路网、水网进一步进行完善,使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基地“宜机作业”道路通达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增强农业产业抵御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升特色主导产业的源头质量。
二是做实加工,提升产品效益。将农产品加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延伸产业链条。2021年,在锦屏镇底坝村建设集分拣、冷链、物流、销售等为一体的交易中心,使农产品产地初加率达到60%,主导产业冷藏保鲜率或干品冷藏贮存率达到60%以上;建成4个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新建或改扩建3个500吨以上产能的茶叶标准化加工厂;新建1家魔芋精粉产能达到1000吨的标准化魔芋加工厂。
三是做强品牌,提升营销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结合“锦屏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将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知名度;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产品营销,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优势,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力争主导产业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交易量比重达到20%,新型经营主体获得品牌认证登记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健全“三大机制”,激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发展,理顺工作思路,探索共同参与、多方投入、各方盈利的各项机制,激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全县上下“一盘棋”的思维,对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重要项目实施,建立以县级为主导、乡镇为主体,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有序、有效地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基地+专合社+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模式,采取保底收购、股权分红、订单生产、反租倒包等方式,创新产业发展与农户及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中的多方共赢,真正让农户实现增收,企业得到盈利,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
三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县委目标绩效办牵头,县级有关部门参与,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两项改革工作成效进行督导和考核。
撰稿:刘晓兰,审签:陈斌。
原文链接:http://nyncj.yibin.gov.cn/nyncgz/ncjygl/202105/t20210511_1457059.html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