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区“344”机制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前锋区始终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首战,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工作思路,以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探索创新“344”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着力建设美丽前锋、宜居乡村。
一、注重三个结合,提升综合效益
(一)与改善基础设施相结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农村基地设施完善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围绕完善农村道路体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有序推进“三清两改一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硬化、绿化、两化、美化“四化”工程。充分利用全面拆除农村危旧房屋,全面清理村内渠、池、塘、堰等水体,为116个村投放健身器材,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域覆盖,农村亮化、绿化、美化,累计建成通村、通组硬化路1580公里,46个新村聚居点绿化美化工程,76个行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8271盏,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5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7500余户,修缮保护传统院落1个,保留乡愁记忆,萧家大院红色传承成为全市亮点。
(二)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结合大良田园综合体、萧家大院、四方山康养旅游等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选取景区周边和沿线的乡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先行区,植入相应旅游元素,在2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中绘制壁画230幅、打造特色院落15个。
(三)与推进移风易俗相结合。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举措、要求、成果、共识写进村规民约,务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等评选活动,结合脱贫攻坚开展最佳文明户、最佳清洁户等“六大评比”活动,提振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和精气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培养农民群众的良好文明习惯,累计创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143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个)、区级及以上“四好村”199个(省级“四好村”11个)。
二、探索四种模式,汇聚各方力量
(一)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推动垃圾不落地。将政府购买服务延伸到农村垃圾治理领域,采用PPP模式引进四川光大节能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实施全域城乡环卫一体化,采用“垃圾桶集聚点-三轮电动保洁车-深埋桶-吊装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模式进行收运处理。目前,建成前锋城区和代市、观阁、龙滩等5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修建垃圾房305个、垃圾池226个,维修垃圾房245个、垃圾池178个,建设垃圾深埋桶50个,配备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洒水作业车等40余辆,设置分类垃圾桶12000个,配备村级保洁人员1632余名,购买手推车45辆、快包车221辆,实现行政村保洁全覆盖,行政村电动保洁车、垃圾转运员配备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二)国企主力,多管齐下,推动污水不入河。针对资金差口大、工程标准高、后期管理难等问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将乡村污水厂(站)及管网整体包装进行融资,解决建设资金差口2.5亿元。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站)10座,其中乡镇9座、城区1座,将乡村污水厂(站)及管网整体交由区属国有企业代建,保障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实现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中心村聚居点全覆盖。将所有乡村污水厂(站)交由国有企业统一运营,统一纳入在线监测,政府按照统一标准给予补助,先后完成65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行政村占50%,污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均实现95%以上。
(三)群众主体,全程参与,推动厕所无公害。政府积极引导,科学制定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通过媒体、会议、明白纸等多途径、多角度开展宣传,让老百姓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无害化改造8108户,累计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38685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75%。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规划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建议,因地制宜制定一户一方案;在建设上,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将部分项目交由村集体公司实施,让群众参与到改厕项目中来;在监管上,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决策程序、项目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程序公开透明、工程质量过硬,新建联户净化槽11处,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108户,改建公厕19座、新建公厕20座,30个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行政村实现公厕全覆盖。
(四)政府引导,项目补助,推动畜禽粪污不直排。依托编制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契机,科学规划我区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布局,以种定养优化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行“猪-沼-果(菜)”“禽-肥-果(菜)”等循环种养模式,配套建设沼气池23口,总容积达7654m3,沼液沉淀池41个,总容积13680m3,安装沼液运输管网32700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26%,建成种养循环基地5万余亩。深入推进“两控一减”行动,严格控制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1%。
三、建立四项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一)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助、乡镇配套、村集体投入、农户自筹,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初步构建了财政优先保障、统筹项目资金、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19年我区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2721万元,今年已整合相关资金2200余万元,正在争取一般债券和特别国债资金。
(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以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全区规划编制、统筹协调、资金筹措、推进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定期召开部门、乡镇联席会议,通报各部门、乡镇工作推进情况,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三)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坚持将五大行动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三同步”原则,实行有序实施、建管结合、长远结合,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建立常态督导机制。建立专项督导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实行进展情况一周一调度、一旬一通报、一月一考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倒逼工作落地见效。
原文链接:http://nyncj.guang-an.gov.cn/zfxxgk/hjbh/2021-07/12/content_69aa3bacc9da4e2fa7de8cb2970d834f.shtml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