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知农技

2021 年全市稻米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意见

时间:2021-07-17 来源: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2021 年全市稻米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意见

  2021年,全市稻米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头等大事,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产量、提升质量效益、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水稻产能、提升稻米品质、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增强水稻稳产保供增收能力,推动我市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目标任务

  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314万亩以上,确保总产基本稳定;优良稳产食味水稻品种推广面积145万亩以上;加大机插秧、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压缩直播稻面积;大力开展水稻集中育供秧,集中育秧面积1.8万亩以上,水稻集中育秧比例35%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5000亩以上示范片10个、千亩以上示范方30个;培育推介味稻小镇1-2个、味稻田园1个、“连云港好大米”产品 10 个。

  二、重点工作

  注重新技术推广应用,稳定提高稻作水平。

  1.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加强壮秧培育技术指导及培训,突出控种、控水、化控等育秧关键技术要点,大力推广壮秧剂拌土、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流水线播种、室内暗化出苗、硬地摆盘炼苗、无纺布(防虫网)覆盖、微喷灌控水等智能化、标准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术,培育适于毯苗(钵苗)机插的适龄壮秧。加快推进高标准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集中育供秧比例,集中育秧面积1.8万亩以上,水稻集中育秧比例35%以上;充分利用农用晒场、工业厂房前后水泥地、田间硬质路面、葡萄架下设施农业用地、幼果林地空间等进行育秧。

  2.扩大水稻机械化栽插比例。以提高机插秧关键环节机械作业水平,推进全程为重点,扩大毯苗机插面积以及机插秧种植规模,示范推广钵苗机插技术。推进抛秧、手插秧的机械配套,试验示范适合深泥脚作业的大轮径大功率插秧机钵苗机插。开展插秧、施肥、化除一体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加强生育约束型直播稻机械精量直(穴) 播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应用,努力压减粗放直播稻种植,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

  3.集成推广水稻稳定高产及节约化生产技术。强化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形成一批适宜本地区推广应用的良种良法配套模式,集成推广适宜不同播栽方式、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高不同播栽方式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等关键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以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 节种节能等为目标,加强新时期稻麦周年量质协同提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应用,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用量,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完善秸秆全量还田稻作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型犁耕深翻试点,示范推广大功力整地起浆机艺,防止僵苗不发,优化肥水调控,培育壮苗早发。

  4.强化抗逆应变技术应用。针对水稻生育期间多发重发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台风、涝灾等栽培逆境,积极开展水稻生长调理剂、抗倒伏产品等试验示范,集成应用肥水调节、生物试剂调控等抗逆技术措施,提高水稻生产抗逆应变能力。立足科学防灾,强化灾情预测预警,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 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5.提高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水平。科学制定技术方案,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以及优先在稻谷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突破技术薄弱环节和组织方式瓶颈,集成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集中育供秧、绿色防控等标准化技术模式。聚焦重点品种,对“靶”精准发力,挖掘品种最大增产增效潜力。强化专家挂片指导制度,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蹲点包干服务,落实关键措施,提高稳产增产、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到位率,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确保建立水稻5000亩以上示范片10个,千亩以上示范方30个,提高实施质量。

  强化产业化规模生产,推进稻米全产业链建设。

  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味稻小镇”建设等为载体,扶持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分步配套建设比较完备的收获、冷储、加工、营销体系,系统打造好产业、好产品、好品牌,带动稻米产业跑出“加速度”。

  1.强化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基础设施好、技术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规模集中连片,集生产、收储、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优质稻米产业园、产业化示范基地、家庭农场集群等实体,使之成为我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基地建设要突出优质品种+绿色生产+储藏加工+品牌销售的运行模式,从品种、种植规程、加工储藏到大米产品全覆盖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实现单品管理收获、低温烘干储藏、统一加工包装;要高度重视冷藏保鲜设施配套建设,切实增强稻米生产供给的弹性和抗风险能力。全市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40个,面积50万亩以上。积极组织有关乡镇和稻米加工企业参加“味稻小镇”、“味稻田园”等评选推介活动。

  2.强化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积极创新生产经营及服务方式, 适应不同地区农业劳动力状况、农户生产需求、服务组织能力等,积极发展水稻育供秧、机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单个环节、多个环节和全程托管的多种形式托管种植模式,带动提升小农户水稻生产技术覆盖率。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适度扩大服务规模,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专业化服务人员技术培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

  3.强化稻米产品多元化开发。加强稻米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升级,推动稻米精深加工现代化、自动化。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加快开发方便米饭、方便米粉、酥脆饼干、米制饮料以及米淀粉、发芽糙米、米胚芽、大米蛋白米糠油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稻壳、米糠等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

  4.强化稻米品牌建设。积极扶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加工工艺装备的升级改造,提升稻米加工、包装和储藏品质,打造中高端大米产品。督促各类稻米生产加工企业和稻米行业协会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积极开展质量认证、产地认证,以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的申报。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套标准体系、一个公用品牌、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标准,组织稻米加工企业参加积极市内外稻米展示展销和品牌稻米评比活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大米知名品牌,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做优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优而响”的特色功能稻米品牌,重点扶持培育“连天下”区域稻米品牌,提升我市稻米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品牌宣传营销,积极发展大米直供直销、电商销售等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服务,促进线下线上营销结合。

  加快优新品种示范推广,提高优良食味品种占比。

  围绕我市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开展量质协调、适口性和抗逆性突出的中粳中熟水稻品种筛选,示范、筛选优质、丰产、多抗、广适的优良水稻新品种,推进常规水稻提纯复壮,扩大优质粳稻生产,改善杂交籼稻品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整体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加大华粳5号、南粳 5718、徐稻 9 号、华粳9号、连粳15、南粳 2728、苏秀867等优良食味稻米品种的推广力度,示范推广连粳 18、天隆粳6号、淮稻20、佳源粳 1 号、泗稻 16 等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食味杂交籼(粳)稻品种,减少综合抗性差、生育期较长、食味品种差的品种应用,优良食味稻米示范推广的比重达45%以上。加强彩色稻(米)、富硒大米、富锌大米及宜糖大米等特色功能稻米引进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重点选择产量潜力大、食味品质佳、综合性状强、市场潜力好的优良品种,组织开展高产高效竞赛。

  (四)增强技术指导服务能力,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围绕稻米生产全程解决方案,积极开展三大“农技行动”,突出抓好苗情监测、田管指导、绿色栽培、防灾减灾等生产指导,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积极构建稻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1.加强线上线下同步指导。密切关注水稻生长动态,于水稻育秧移栽、够苗搁田、拔节长穗等关键时期,根据水稻苗情、天气条件、病虫情报等,因地制宜及时提出技术指导意见,通过广播、电视、手机App、技术明白纸、黑板报等形式及时传递到种植大户。推行专家挂钩指导服务,于关键季节、关键生育期开展线上诊断、微课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现场指导,提高技术应用到位率。

  2.强化苗情监测调度和分析决策。以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为平台,全力构建完备的苗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苗情、水情、旱情、虫情、肥情,及时开展综合分析,为生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推进科学防灾减灾救灾。加强灾害监测,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沟通会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制定防灾减灾预案,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水稻生育进程,制定针对性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4.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围绕水稻生产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开展水稻苗情智能监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研究,提高水稻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生产水平。

  5.组织开展稻米产业优秀论文撰写。分析当前稻米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和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问题导向,从稻米生产、加工、营销、品牌创建培育等全产业链环节,分析制约瓶颈,寻求技术突破,提出政策举措,为全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适时开展水稻生产管理技术现场观摩培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现场考察交流,推动稻米产业技术不断进步。

  (五)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绿色生态种植。

  在有条件、有基础、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需求的地区,继续示范推广稻鸭、稻渔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科学合理利用稻田资源,促进水稻、鸭子、鱼虾等共生互利,生产鸭稻米、虾稻米、稻田鸭、小龙虾等绿色农产品,提高复合种植效益。积极示范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西瓜(草莓)”、“水稻+绿肥”等生态链转换型的种植模式,推行稻菜、稻果、稻肥等轮作,提高种稻复合收益,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六)打造味稻田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培育建设“水稻主题公园”、“味稻田园”,从田园基础设施、功能设计、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组织能力、科技应用、三产融合、示范引领等方面进行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建成1-2个“品种优质化、生产绿色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主题田园化”的全产业链互通融合的美丽稻园。大力挖掘稻作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潜力,组织开展稻田文字画像创意设计、摄影比赛、稻田龙虾垂钓、稻作亲身体验等活动,推进水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nc.lyg.gov.cn/lygnyxxw/njtg/content/ec0385b1-589b-4b52-bab2-86d1c2a65aa0.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