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奇闻轶事

黑土地上,抓牢玉米“中国芯”

时间:2021-08-09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作者:佚名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

  新华社记者丁玫、宗巍、薛钦峰

  夏日里的黑土地,青纱帐一望无际。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走进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一排排挺拔的玉米就像接受检阅的士兵,穿梭在青纱帐里的农技人员正忙着进行育种试验。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句话对我这个搞了十几年种子研发的人来说,既振奋信心,又让我感觉重任在肩,必须加快选育更多装上‘中国芯’的玉米品种。”富民种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张彦民说。

  作为梨树县主要玉米新品种的繁育基地之一,这个面积20多万平方米的种业科技示范园,已经成功选育出上百个玉米新品种,其中十几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并推向市场,在东北地区已经累计推广上千万亩。

  “你瞅瞅这一株,长得‘清秀’,秸秆结实,是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说起玉米种子,张彦民打开了话匣子。“洋种子”冲击国内市场,一直是张彦民心头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他也暗下决心,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科技示范园里既有育种基地,也有实验室。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的科研攻关意味着大量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周期,有时上百万元的投入,从上万个新品种组合中才能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

  在海南建实验基地、与高校开展合作……张彦民和团队不断探索。比如,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力量支撑,不仅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还通过玉米棚膜种植科研材料试验,在吉林黑土地上实现玉米科研材料两季种植,大大缩短选育时间。

  在示范园一块田地里,玉米根系牢牢地扎进土壤,用力拉扯玉米秆,一松手,迅速回弹。“玉米秆粗壮,抗倒伏。”说起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张彦民一脸骄傲。去年八九月份,吉林遭遇台风“三连击”,玉米大面积倒伏,当地抗倒伏品种却表现良好。种粮大户张文镝的90公顷抗倒伏玉米没受影响,卖粮收入超过300万元。

  抓牢玉米“中国芯”,既要育种,还要育人。在示范园的育种基地,还活跃着一群大学生。在试验田里,李水英正在烈日下给玉米授粉。“00后”李水英来自新疆,是辽宁职业学院的大一学生。正值暑假,李水英没有回家休息,而是选择社会实践,主动到乡村“吃苦”奋斗。

  “眼下正是玉米吐丝授粉的关键期,早上5点多起床,7点准时下地干活儿,除了中午短暂休息,一直干到太阳下山。”李水英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她不仅掌握了给玉米授粉的技巧,还对育种越来越感兴趣。

  十几年的育种生活,张彦民说辛苦但值得,他结识了当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这些黑土地上的育种人,既有农业专家,也有种粮大户,还有种子公司负责人。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谈得最多的是田间地头新变化,期盼最多的是为玉米装上“中国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如何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张彦民倍感肩上的重担,也争分夺秒加快研发。今年,示范园又有5个选育成功的玉米新品种将参加国家和省级审定。他说,有越来越完善的科研体系,越来越庞大的研发团队,还有越来越多热爱农村的年轻人,玉米“中国芯”一定会牢牢抓在咱们自己手中。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08/t20210805_820728.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