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的偃师实践
偃师,南屏嵩岳,北临黄河,伊河、洛河穿境而过,昔日因武王东征伐纣“息偃戎师”而得名。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直有一种敬重自然、创新拼搏的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守防止返贫底线,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洛阳市偃师区委书记杨红忠说,机制不改,乡村不活,“三变”改革,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产业,“三变”改革必须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蝶变效应。
冬日行走偃师,看到的是温暖人心的亮眼镜头,听到的是“三变”改革的强劲脉动,感受到的是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乡村振兴的大潮正在这里涌动,从“三清两建”(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乡贤回归、乡村运营、集镇建设到“三变”改革,5个区委“专班”在13个镇(街道)242个村(社区)举旗布阵,干群同心,靶向发力,“户无闲人、地无闲土”,13个镇(街道)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通过项目盘活“沉睡”的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土地、资金、资产、人力等生产要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打赢乡村振兴这场硬仗。
“农业村”崔河村观念一变土生金
“年纪大了,种地力不从心,现在好了,统统‘给’了村里,每年净落4000块钱。”12月14日,偃师区缑氏镇崔河村脱贫户姬保安说,“现在家门口打个零工,收入也不少,一天能开120块钱!”
在整个崔河村,所有村民“闲里偷忙”,或到附近工厂上班,或到村里大棚基地务工,不但身份发生了变化,而且收益有了双重保障。
这种变化缘于偃师“三变”改革。
崔河村曾是贫困村,无任何工业企业,但2800亩耕地全部是水浇地。
“以前修个门窗都不敢修,村里没钱!现在不一样,咱不怕!”村党支部书记崔学军说,村里在原有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
村里流转的土地通过公开招标,主要由2家种植大户承租,一家1000亩用于小麦育种,一家300亩种植花卉。
崔河村的另一项资产是蔬菜大棚。38座占地53亩的大棚是脱贫攻坚帮扶项目。2020年,村合作社招商浙江商人种植“8424”品牌西瓜,村集体增收7.5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利用临近国道的区位优势、沟域优势,打造生态文旅项目。”崔学军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感言:对于一个纯“农业村”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发挥土地潜能,崔河村党支部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户+农户”模式,扮演“中间商”角色,“对外”让承包大户有利润、有干头,“对内”为群众谋出路、争利益,实现了“量差”和“价差”收益,“一举三得”。崔河村的经验证明:只要经营观念新,黄土也能变成金!
“工业村”翟东村盘活资源路子宽
“我们村1100亩耕地,由我们3名村干部种!”12月13日,偃师区翟镇镇翟东村年逾六旬的党支部委员白保印说。
原来,按照翟东村的分工:党支部委员白保印、村委委员王朝红和监委委员白俊刚分管农业工作,也是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具体种植管理者。
翟东村地处翟镇镇中心镇区,全村有800余户3410余人,人均耕地不足4分,有大小针织企业220家,民营经济发达。
“民富村穷是我村的特点。”村党支部书记白树民说,如何盘活资源,增加集体收入,是“三变”改革的关键。
2020年,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全村1100亩土地,以每亩800元进行了流转,由村干部白保印等3人具体管理种植。
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同种子企业合作,开展合同小麦良种代繁。涉及的耕、播、农药喷洒等则由白保印3人通过市场化运作。
“3名村干部用电话,通过市场化运作种了全村的地!”白树民说,在运营中,又整理出耕地50亩,村集体“量差”增加收入5万元。一年下来,每亩净收入300元,村集体增收35万元。
翟东村临近闻名世界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该村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800余米长、14米宽的柏油路,20辆环保餐饮车一字排开,打造“餐饮网红一条街”。
“环保餐饮车以每辆5000元的价格对外出租,每天收取30元租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达40万元。”白树民说。
记者感言:“工业村”如何盘活资源,翟东村的做法值得尝试:立足资源优势,组建适合发展的经济合作社,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村集体是土地最大的股东,村委出面经营,让几近荒芜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集体的作用发挥了,“干部当农民”换来了“村民当工人”,也让我们对“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中心村”沟口头村集体有钱好干事
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办事处沟口头村是街道办所在地,大企业近在咫尺,城镇化聚集效应明显,是名副其实的集镇“中心村”。
2019年,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又成立了置业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民实现了当年分红,该村也成为偃师第一个“分红村”。
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村集体主要有4种收益模式。
以集体投资,发展集体经济获收益。村集体自筹资金建设门面房1200平方米,年收益28.7万元。
以土地(保值)为交换条件,开发商无偿赠予门面房收益。获得无偿赠予门面房1430平方米,年收益51万元。
以村带组,村组合作收益。村集体出资,村民组出地,建设门面房,双方收益,年收益40余万元。
集体荒沟地资产利用收益。积极与电力公司合作,出租荒沟地360亩,年收益24.4万元。
集体有钱好干事!在沟口头村,村民不仅分红、自来水免费,而且村民婚丧嫁娶,村集体都送礼金。对老年人的关爱更是暖心,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80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400元……
“集体资金账户上还有300多万元!”12月15日,沟口头村会计杨小宝拿出记账本说,“村子的每一笔支出都有一本明白账,分分厘厘都用在了‘刀刃上’!”
记者感言:沟口头村利用区位优势,管好用活集体资产,以存量换增量,不是简单地将门面房分给村民,而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固定资产+股民”模式,由村集体运营,守住了资产,增加了收益,做到了“源源不断,细水长流”,“点石成金”可以一时富有,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才能永远富有!
乡村活力无限,乡村气象更新。纵观偃师“三变”改革,党建引领是关键,因地制宜是遵循,规范管理是保障,“三变”改革正在带动偃师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乡村振兴,偃师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王格格
原文链接:http://nync.ly.gov.cn/news.php?newsid=15689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