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监督

2022年奶业三大预测和三大关注点

时间:2021-12-28 来源:南阳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奶牛生产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SDDDC8周年庆典暨网络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奶业是朝阳产业,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反复和挫折,但总体上升趋势不变,会有20-30年的黄金期。受新冠疫情影响,本轮通胀将持续1-2年,向国内传导造成原料价格普遍上涨,同时,随着疫情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影响,消费增速可能下降,而我国原奶产能快速增长,原奶供需将从紧平衡转向局部和阶段性过剩。

  预测1,明后两年荷斯坦奶牛存栏分别640万头和710万头

  近两年来奶牛养殖的高收益推动了奶源基地建设加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规模场荷斯坦奶牛存栏520万头,按自然增长率7%计算,加上进口23万头奶牛,2021年底预计有效产能存栏的奶牛为580万头,2022年和2023年的存栏将分别达到640万头和710万头。

  预测2,明年商品化原奶日均产量达8.6万吨/天,7%以上的消费增速可保证供需平衡

  2021年我国商品化原奶平均产量7.7万吨/天,原奶需求尚有3000吨左右的缺口。2022年平均原奶产量将达到8.6万吨/天,原奶需求增速达到7%以上才能消化掉快速增长的产能,因此2022年最需要紧盯住消费增速,尤其关注春节之后的消费波动。

  预测3,2022年公斤奶成本预计上涨3%-5%

  近几年,饲料价格一直处于上涨趋势,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尤其是粗饲料成本上涨幅度较大。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统计,2021年玉米青贮收储完全成本普遍上涨,比2020年每吨上涨150-300元,成为中国奶牛养殖历史上青贮成本涨幅最大的年份,其中上海及周边、宁夏、河南等地区最高,超过650元/吨。高成本推动公斤奶饲料成本上涨0.1-0.2元。同时,受船期影响,今年5月以来干草进口价格明显上涨,10月进口苜蓿草到岸价392美元/吨,燕麦草价格上涨到370美元/吨,达到贸易战以来的新高。

  从饲料成本的构成来看,今年精、粗饲料的占比分别约为67%和33%,预计明年粗饲料的占比上升至38%。此外,还应关注人力劳动成本和其他原材料物价等伴随性上涨。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预测,2022年若精料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公斤奶成本预计与2021年相比有3-5%的上涨,若要奶牛养殖业维持16%的利润空间(通胀3%、利息5%、利润8%),2022年奶价平均需要维持在4.3元/kg以上。

  重点关注1,发展种养结合

  放眼全球,我国原奶的成本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面对当前日益增长的饲料成本和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为了提升奶业竞争力并进一步实现节本增效,李胜利教授提出仍应该继续重视发展种养结合,若能够实现1头牛2亩地,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措施。养殖企业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配备土地上种植玉米和苜蓿,制作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青贮,减少进口。

  重点关注2,粗饲料的本地化应用

  为了降低奶牛养殖的饲料成本,牧场应适当发展本土粗饲料的利用,关注当地可利用的中等质量饲料资源,例如河南山东地区的花生秧、内蒙地区的秸秆类、宁夏的小麦秸秆或者稻草等,通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给干奶牛、后备牛等牛群使用;使用小麦青贮和黑麦草青贮替代玉米青贮;同时开发利用新的蛋白质饲料资源,改善目前牧场过度依赖玉米豆粕的现状,例如棉籽、菜籽粕等本土化的蛋白质饲料资源。

  重点关注3,消费增速

  受新冠疫情和全球通胀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牛奶消费实现了较高增速,达8-9%,但随着疫情持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大,高消费增速是否能继续维持值得关注,长期看来我国牛奶消费增速为3%-4%。与此同时,我国出生人口连续4年下跌,出生人口的下降短期对液态奶消费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消费量。2021年1-10月,我国进口婴配粉和奶粉产量分别同比下降25.2%和6.6%。预计2022年出生人口率将继续下降,加之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明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能否达到供需再平衡,乳制品消费的变动是至关重要的。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jcyj/47886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