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绵阳在做什么?
聚焦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视察时提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回顾
今年7、8月,绵阳经历60年一遇的夏旱和伏旱,全市粮食作物受灾面积23.64万亩,成灾面积11.26万亩,绝收面积0.51万亩。
2022年,预计全年粮食生产播面628.1万亩,总产233.7万吨;大豆播栽34.7万亩,较上年增加7万亩;油菜播种面积232.97万亩,油菜籽产量43.89万吨、同比增长6.7%。
极端天气持续加周边疫情频发,绵阳的粮食产量是如何稳住的?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绵阳正在做什么?
粮食种在哪?
守住“耕地红线”
向土地要粮保障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面积常年稳定在600余万亩,总产量连续10年实现正增长,从2010年的212.1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235.18万吨。
粮食产量为何节节攀升?
有“天府良田”,才能打造“天府粮仓”。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深挖土地潜力,在向土地要粮方面下大功夫,千方百计夯实粮食生产能力,不仅守住耕地的“量”,还要改善耕地的“质”。
制度是耕地得以保全的重中之重。这些年,绵阳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作为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考核的刚性指标并明确终身追责。
有了田,质怎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主要抓手。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通过合理布设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沟渠配套等措施,我市全面提高耕地地力和项目区耕地宜机化耕作程度。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34.09万亩全面建成,2022年5月全部用于大春粮食生产。
着眼当下,绵阳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撂荒耕地整治、耕地“非粮化”治理、耕地“非农化”治理、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举措统筹起来,从改善生产条件入手破解土地撂荒难题。
三台县永明镇白庙村地形多为丘陵,由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突出。然而,如今走进白庙村,大型机械在地里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了一垄一垄的“黄土花”,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我们探索出‘混合所有制模式’,成功盘活全村撂荒土地1300余亩。”当地负责人表示,为了避免土地二次撂荒,当地还引入龙头企业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打造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和粗加工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土地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整治完成农户承包耕地撂荒4.54万亩。2021年以前占用耕地的农业种植园地已优化改造4.27万亩,加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速推进,奠定了绵阳粮食稳产增产基石。
好粮怎么种?
良法良种打底
助农减本增效促丰收
9月下旬,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颁奖仪式上,我市种业企业四川台沃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水稻新品种“泰优粤禾丝苗”荣获一等奖,“深两优粤禾丝苗”荣获优质奖。
这两天,水稻新品种的喜讯再次传来——位于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公司再生稻试种基地,今年种植的8亩再生稻亩产达到334.46公斤,这是川北地区首次种出再生稻,实现本生态区再生稻品种突破,对于全省再生稻总产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何能频频种出好粮?该负责人表示,绵阳不只有良田,更有良种和良法。
良种,是多年磨一剑的结果。绵阳出台《绵阳市西部现代种业强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粮油种业提质增效行动方案》等文件,构建起“1311”种业强市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在绵农业科研院校育种优势,围绕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优质、专用、高效”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集成创新一批制约现代种业发展的高新技术。
与此同时,聚焦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深入推进农业“芯片”创新攻关。截至2021年,全市研发经国家和省认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到300余个,常年存栏原种猪3万头左右,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良法,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从而实现提高粮食产量。该负责人表示,正在实施的“三品工程”功不可没。
今年以来,绵阳加快农作物及畜禽水产品种改良、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品牌打造,明确围绕品种改良,充分发挥水稻、小麦、油菜原种基地优势,培育一批新品种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具体实践中,通过持续加强产学研协作,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农大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集成示范,走出了“良种增产”“良法提产”“良田粮用”“良机减损”“良制促产”的“五良”融合现代农业生产路线。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农业产业是保障。目前,绵阳正对照创建指标体系,打造“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五良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
良法与良种打底,全市良种覆盖率普及到97%以上,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62%,病虫草害损失率仅为1.3%。
遇灾怎么办?
未雨绸缪有“粮”策
全力抓好晚秋粮食生产
今年7、8月份,绵阳遭遇罕见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
“虽然部分地区受灾减产,但我们不能只盯着这些地区。”该负责人表示,窥一斑就未必能见“全豹”,从而忽视了“绵阳粮”在年复一年的磨砺中形成的极强韧劲。
选良种、施良法,粮食生产才能不惧“烤”验。
虽然旱情肆虐,但绵阳早就未雨绸缪,推广种植耐高温特性的水稻品种。该负责人透露,在绵阳,能否通过耐高温测试,是关系到水稻品种能否推广的门槛之一。
“今年的小麦生产是从最差的播种气候、最迟的播期中,创造了病虫害最轻、旱地小麦状态最好的一年。”5月底,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绵麦902”百亩连片实产验收现场,市农科院副院长任勇这样总结今年的小麦生产。
任勇告诉记者,当前,“绵麦902”在绵阳、四川的收获面积分别超过了50万亩、100万亩,在经受苗期的干旱、花期的低温、后期的多日阴雨影响等“多重考验”下,非常不容易。
该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我市每年投入大量真金白银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早就把深层管网系统铺到了地头。可以说,只要还有水,灌溉水源就可以直达田间,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旱情发生后,全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基层干部马上行动起来,农业农村部门迅速向抗旱一线派出专家组。旱情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干部都下沉到了抗旱一线,打井抽水、应急送水,精打细算用好水。
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遇灾补歉”的重要措施。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各地把晚秋生产作为一季重要粮食来抓、一季正种庄稼来务,积极发动农民群众,以秋洋芋和秋菜为重点,千方百计抓好晚秋生产。同时,充分利用今年水稻收获普遍提前和降水降温、旱情缓解的有利时机,深挖晚秋粮菜扩面增产潜力,推广“粮经复合”模式,狠抓16.2万亩秋洋芋落实,并在小春生产前增种一季叶菜。
“总体来看,全力做好‘耕地’文章,用好‘技术’手段,推动了绵阳粮食生产。”该负责人称,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绵阳力量!
(绵报融媒记者李灵越)
原文链接:http://nyncj.my.gov.cn/zwdt/sjbm/371049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