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土特产”念好产业经
跨越1000多公里,一袋袋肥肠从江油发出,在东莞、佛山等地的超市上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美味。江油肥肠肥而不腻、绵软又有嚼劲,已经成为绵阳乃至四川美食的“金字招牌”。围绕这一特色产业,江油市正全力打造“百亿级特色餐饮产业集群”。
梓潼天宝蜜柚搭乘“蓉欧专列”,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成为绵阳首个直接出口到国外的大宗农产品。
……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全市各地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为思路,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叫响“绵阳造”农特产品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叫响品牌深耕资源锻造金字招牌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都贯乡苔子茶村,一垄垄茶树青翠欲滴。走进四川古羌茶业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茶香扑鼻而来,工人们忙碌在各条生产线上,杀青、理条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今年开采时间比去年早,再加上雨水充足,收到的茶叶质量都不错。”古羌茶业负责人李永杰说,以前茶叶杀青用木炭,不环保成本还高,现在用电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茶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北川山高谷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农业农村部门数据显示,目前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百年以上古茶树1.5万余亩,实现茶叶年加工量1250吨,综合产值4.5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品牌为要。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大“绵字号”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缺少品牌支撑,是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难以规模发展的共性原因。
以“绵阳米粉”为例,从前绵阳米粉在知名度上与众多粉丝存在差距,算得上是“小众粉”,这是影响市场大小的重要原因。“这有‘绵阳米粉’产业体量不大的原因,但更多是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转变发生在去年。通过“绵品出川”系列行动,“绵阳造”跨山越海,米粉、茶叶、山珍、蜂蜜、腌腊制品等绵阳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打入粤港澳、长三角等消费市场,“绵阳好物”深受消费者喜爱。
就绵阳米粉而言,目前在绵注册登记米粉店已达5000余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2022年绵阳米粉行业总产值超40亿元。
资料显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626个。
以品带业延伸链条拓宽市场渠道
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办法。不少地方的小品种特色产业,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大产业。
“这些成功的地方,一条关键做法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负责人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强化竞争优势,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根本之法。
在涪城区杨家镇——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里,市民龚玲玲正在挑选精美的真丝织物。“我们流转了1.2万亩桑园,形成了一个闭环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方式。”公司总经理薛忆说,如今,杨家镇出产的“涪城蚕茧”被列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同时,杨家镇开发了桑林鸡、桑叶茶等8个蚕桑主导产业链延伸产品,打造“千鹤桑田”蚕桑文化农业主题公园,构建起了农、科、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土特产”可以做出大文章。初夏时节,行走在三台县“涪城麦冬”主产区,田间地头满目葱绿,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为麦冬浇水施肥。“今年麦冬价格一路走高,采挖出来的鲜麦冬达到15元左右一斤,一亩地有4万多元的收入。”在老马镇龙头山村,正在给麦冬浇水的村民张安局告诉记者,麦冬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规范化种植,麦冬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二是县内增加许多麦冬深加工企业,麦冬用量增加。
作为三台县特色农产品,长期以来,麦冬以卖原材料为主,精深加工一直是产业的短板。近年来,该县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开展麦冬全产业链攻关。三台县麦冬办副主任杨以明说,目前该县已经研发出了麦冬饮料、麦冬膏体食品和日化品等产品,实现了全链条产值达40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一村一品,以品带业,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村镇驶入了发展快车道。“通过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身优势,我们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形成以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子。”该负责人表示,通过立足特色产业,不断挖掘和释放乡土资源的潜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绵阳农产品品牌叫得更响、走得更远。
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
去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土特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已经成为各地加快农业产业提级赋能的共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绵阳农业特色产业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融合发展的好“丰”景。
在绵阳,围绕土特产,我们找准了产业路子。俗话说“百物土中生”,土特产的灵魂,首先在于“土”。除了依托资源禀赋,我们集中力量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富民产业。
在绵阳,发展土特产,我们健全链条体系,开拓跨界新路,提高产品附加值。绵阳米粉、涪城麦冬、江油附子……这些耳熟能详的农产品早已被冠以地名,成为一域土特产金名片。这些名词之所以叫得响,背后离不开一个专业且强大的产供宣销体系在支撑,离不开农业园区的赋能。
在绵阳,发展土特产,我们立足“开放活市”战略,开拓对外市场,打造统一品牌。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农特产品光靠口碑还不够,要把市场打出去,让更多人能知晓、能尝到、能买到。
比如,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早早成为了全国各大连锁超市的“座上宾”。同样,“绵品出川”、农博会、优质农产品线上年货节也为绵阳农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平台。通过做足市场调研,明确品牌定位,丰富品牌文化,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我们不断做强“品牌”二字背后的硬实力,让土特产行稳致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以“土”为本,以“特”为魂,以“产”为旗。我们相信,绵阳乡村产业振兴以此为线条,必可联结乡村活力孕育的现在与生机升腾的未来。
原文链接:http://nyncj.my.gov.cn/zwdt/sjbm/433541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