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通过生态集约化优化中国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

时间:2023-10-15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作为世界领先的养殖水产品生产国,由于环境和资源的限制,中国养殖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标准的评估体系,并通过整体方法优化水产养殖系统。在这里,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判断和客观数据,评估了中国10个主要水产养殖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集约化(ELIAS),合理地将人为投入与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以提高水产养殖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整体评估体系和生态集约化对中国和全球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产养殖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

  根据专家判断,在11个标准中,关于水产养殖可持续性的前五个标准是养殖污染、经济增长、食品安全、淡水消耗和耕地利用,这意味着环境退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淡水和可耕地的稀缺。

  与其他八个系统相比,非饲料近岸水产养殖和大水面非饲料水产养殖的标准总体上处于最佳状态,但每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都有其明显的优缺点。非饲料近岸水产养殖和大水面非饲料水产养殖的可持续性权重显著较高,而大水面养殖、近岸养殖和池塘养殖在中国的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排名最低。

  部分基于客观数据的层次分析法使用了七个目标标准数据,涉及社会和经济(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环境(水产养殖污染和化石能源消耗)和资源(鱼粉消耗、淡水消耗和耕地使用)。部分基于客观数据的层次分析法的结果表明,这10个系统可以分为两组,并且非投喂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非饲料近岸水产养殖、大水面非饲料水产养殖和非饲料池塘养殖)的总体可持续性权重高于投喂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两种AHP都将非营养系统(非饲料近岸水产养殖、大水面非饲料水产养殖和非饲料池塘养殖)和补充营养系统(池塘养殖)列为可持续性权重的前四名。这四个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占中国水产养殖可食用总产量的36.6%,这就中国水产养殖是世界上生态效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扩大养殖面积和集约化来实现的。通过增加能源和颗粒饲料的外部投入,粮食生产系统的集约化已经取代了由不同生物群落提供的生态功能,就像投喂的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一样。因此,这种策略可能导致环境退化、资源限制和可持续性差。

  二、通过生态集约化实现系统优化

  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集约化(ELIAS)是一种提高农业或通过合理整合人为投入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水产养殖系统。生态系统服务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过程或条件,可分为四类:供应、调节、支持和培养。要实现特定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态集约化,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边界。第二,应使用上述整体评价系统来计算或确定其足迹和主要制约因素。第三,通过将人为水产养殖投入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确定了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生态集约化方法。最后,在考虑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提出并实施了一个整体解决方案。不同的水产养殖系统有不同的关注点,因此不同的系统应该在生态集约化框架下采取不同的途径来提高可持续性。每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可以通过具体的生态集约化策略来实现最大化。总的来说,对于非投喂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策略是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尤其是通过合理放养,为养殖动物提供天然饲料;而对于投喂型或集约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其策略是通过生态集约化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政策建议

  政府应根据各种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启动措施可以包括:

  ①鼓励和提供补贴,将符合有机水产养殖规则的非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养殖水产品认证为有机产品,以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这些养殖系统的发展。

  ②加强对养殖水域物理承载力、生产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研究;鼓励水产养殖管理的生态系统方法,以实现良好的环境状况;确认各种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以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③为农民提供优惠贷款,使其采用生态集约化方法,同时实施严格的环境政策,促进池塘养殖、近岸养殖和循环养殖系统的生态集约化。

  ④提供土地或海洋使用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贷款,以促进积水盐碱地养殖、稻田养殖和人工养殖的发展。例如,为近海养殖提供建筑设备和燃料油补贴。

  ⑤鼓励水产养殖活动与旅游、教育、风能和/或太阳能发电相结合,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scy/202310/t20231012_8743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