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麦:好品种何以“长”出好效益
三夏大忙将至,在位于河北邢台的金沙河闫里和贾宋基地里,麦浪翻滚,飘来阵阵清香。
“去年冬天,邢台当地连续出现三天低温-18℃冻害,但问题不大,没有出现缺粒或分穗数减少的情况。”邢台市金沙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江坡望着麦田,喜上眉梢。“这片基地种的是优质强筋专用品种‘中麦578’,通过今年田间观察和测产,整体亩穗数达到48万-51万个,预计今年亩产1200斤没啥问题。”
近年来,看到了优质麦产业的高效益和广阔前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不少小麦主产区已将优质品种作为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
如今,依托好品种、好模式,以保障品质稳定性为重点,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面积推广,专种、专储、专收、专用产销一体化发展,优质麦产业已逐渐成为推进夏粮生产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新门路。
河南滑县优质小麦品种展示基地里,金黄的小麦成熟待收。
优质不优质 品种是关键
优质麦产业发展,核心在优质。其中,品种的作用很关键。随着市场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优质小麦品种成为刚需。
“‘中麦578’具有三大突出优点,一个是品质优良。面包加工品质与优质进口加麦、美麦相当,既可以做优质面包,也可以通过配麦、配粉做优质饺子皮和面条,在各级试验中均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二是高产稳产,产量与现有高产主栽品种相当。三是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性好,抗寒、耐穗发芽能力突出,是我国第一个同时通过黄淮南片、黄淮北片两大麦区国家审定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勇介绍,由于该品种商品性好,推广速度很快,2021年夏收面积有望达到300万亩。目前与多家种业和面业企业合作,已研发出一批新产品投放市场,前景广阔。
“口碑就是最好的推广。”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说,“目前,四川收获基本结束,最近都在出售,价格不错。今早接到一个种植大户电话反映,14%含水率的‘川麦104’,容重830克,卖到1.30元一斤,非常满意。”
汤永禄介绍,“川麦104”高产、抗病又抗逆,高产示范连续5年大田实产验收650-700千克/亩,抗穗发芽,耐冷,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关键是面粉白度高、面制品褐变率低,品质优,企业爱收,农户也爱种。”
近年来,育种专家对标市场需求,选育了一批兼顾高产多抗的强筋、中强筋等专用品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
新一批强筋品种“中麦578”“济麦44”“西农511”“泰科麦33”等,凭借优质高产的优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0年均超过100万亩;“济麦22”“百农207”等中筋品种,既有广适、抗病、稳产的优势,又能满足馒头、水饺等大宗主粮食品品质要求,2020年推广面积仍稳定在1500万亩左右。
不光如此,酿酒小麦、特用小麦、糯质小麦、彩色小麦等专用品种也作为高端食材原料陆续进入生产,其原粮价格比普通小麦增加50%左右,大大提升了农户的种植效益。
“良种+良法+基地” 示范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良种补贴、高产创建、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一大批项目的带动下,我国小麦主产区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品种布局不断优化,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显著提升。通过良种、技术指导到户到田,确保小麦生产提质增效。
在山东,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面积推广,38个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县落实了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任务,示范带动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据农情调度,今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1000万亩,较上年增加约500万亩。
在四川,通过推动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更新换代,小麦浅旋免耕机条播、“一喷多防”、绿色“两减”“两段”机收和病虫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落实落地,不断提升优质麦生产过程中的整体科技水平。
河北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李辉介绍,河北省在农业农村部全国小麦品质区划中,属于黄淮北部强筋麦区和华北北部强筋麦区,是全国强筋、中强筋、中筋等优质专用小麦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尤其是处于北纬36-38度之间的冀中南小麦主产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质优良,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利于小麦蛋白质和面筋的形成与积累。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河北优质麦产业迅速发展,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300万亩提升至2021年的450万亩,形成了以隆尧、柏乡、南和、宁晋等为核心的冀南优势产业带和以藁城、赵县为核心的冀中优势产业带,建立了一批规模化的强筋麦生产基地,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实现夏粮生产优质更优价
目前,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小麦正处于收获期,企业也已开始积极收储夏粮,为生产加工做储备。
“好效益关键在于规模化,优质不优价,不是企业不舍得给,而是没办法按照质量区分,无法实现分级收购,导致优质原料很难在加工环节体现它的价值。”金沙河面业总经理葛士广坦言,只有通过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才能让加工企业利用优质专用小麦,开发出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优质专用小麦价值的最大化。
小麦优质不优质,市场、企业、消费者说了才算。为保障生产、收购、加工等环节中小麦品质的稳定性,延伸优质麦价值链,各地各出奇招,健全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优质麦产业快速发展。
在河南,通过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打造豫北、豫中东强筋小麦适宜区和豫南弱筋小麦适宜区。为加强示范引领,去年,河南省从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安排2.16亿元,在54个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其中,在40个县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创建,在示范区内推行适区种植、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和订单生产,优质专用小麦由2016年的60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533万亩,订单率在90%以上,实现了产前有订单、产后有保障,给农民增收致富吃下了“定心丸”。
安徽省围绕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实行单收、单储、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生产模式,着力打造商品性一致、品质一流皖粮基地,省财政统筹资金2亿元,支持落实优质专用小麦2682万亩,占到了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63%。
安徽省创建44个整建制乡镇和395个万亩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单品种植单元,其中整建制乡镇219万亩,万亩片591万亩,最大单品种种植单元12万亩。突出订单生产,推进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引导用粮企业与产地开展购销合作,落实优质专用小麦订单191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5%。将规模种植单元制成电子地图向社会发布,引导用粮主体实现按图索“麦”,促进产销对接,大幅提高了安徽省粮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祖祎祎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06/t20210608_818522.htm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