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生活

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农技农艺深度融合行动---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

时间:2021-07-15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手段。今年,市农技推广部门在春播、夏收、秋播等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打响三大战役,深入开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行动,着眼主要农作物、紧盯关键环节,推进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助推荆州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质效提升。

  推广示范大力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

  当前正是水稻秧苗移栽播种的关键时期,位于沙市区的荆州市金穗家庭农场里一片繁忙,一台崭新的水稻有序抛秧机引得周边群众纷纷前来围观。

  “这台机器需要几个人操作啊?”“行距、株距可以调整吗?”“一亩田要多少盘秧苗?”“一天可以播多少亩田?”

  大家围着前来农场现场指导的荆州市农机首席专家付明,深入了解这台全球首款水稻抛秧机械的性能、优势和操作技巧。得知这台机械只需要两人上机操作、一天可栽50至90亩田后,又纷纷打听这款农机的补贴政策。

  随着水稻抛秧机下到田间,机手设置好相关参数后,驾驶员开动机械。车上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在铺放带苗秧盘,13条皮带向不同方向抛洒出一株株水稻秧苗,让人眼花缭乱。秧苗的抛洒看似杂乱无章,但随着机械走过,田间的秧苗却排列得整整齐齐,煞是好看。付明说:“这台机械有效解决了人工抛秧杂乱无序的问题,一次抛13行,行距、株距有多个挡位可以调节。只要设置好行距、株距,机械就会沿既定指标进行抛秧作业,一小时可以播种6至12亩田,是人工作业的10倍以上,可以保证再生稻的产量。而且是带土作业,秧苗没有返青期,可适当缩短再生稻头季的生育期,确保第二季产量,较好解决了再生稻生产的卡口问题。

  付明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针对机播、机插等水稻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示范推广了机械插秧、机械抛秧、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等多种可供选择的机具和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深度融合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

  我市是农机大市,农机化已从“机器替人”的初级阶段进入到全面、全程的中高级发展阶段。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部门围绕“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应用,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提质增效做出了贡献,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据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多亿元,补贴购置机具超过2.5万台(套),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51多万台(套),农机装备覆盖了农、林、牧、渔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各环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具保持较快增长,全面机械化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同时,高性能、薄弱环节、绿色环保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迅速,到2019年底,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比“十二五”未增长22.80%,秸秆粉碎还田机增长60.58%,秸秆捡拾打捆机增长3.16倍,谷物烘干机保有量约是“十二五”末的7.12倍,农用飞机保有量约是“十二五”未的45.4倍。2020年,全市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5%左右,比“十二五”末增加16.5%,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

  补短强链深入开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行动

  为进一步补短板、强链条,今年,市农技推广部门在全市开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行动,将围绕水稻、油菜全产业链建设,依托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协同推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推广绿色高效种植和种养结合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开展再生稻、虾-稻、油-稻等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大力推广机械栽播、高效植保、侧深施肥、秸秆处理等机械化生产技术,重点解决水稻集中育插、油菜机播机收、虾稻田机插等技术推广运用不够问题。此外,各地将以规模化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再生稻机艺融合、虾-稻机具配套、油-稻农机灭茬播种等关键农艺技术。

  下一步,我市还将依托农机市场主体,发展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智慧农机,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落实粮食减损措施,普及联合收获和谷物产地烘干等技术,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精准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njh/202105/t20210512_599233.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