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展新颜①|重温60余载光辉历程,开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9年12月18日,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正式启用,图为活动现场,太平手袋厂老员工看到自己的照片兴奋不已
东莞位于珠江入海口东岸,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承载了东莞人民奋勇抗争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此落户,掀开了东莞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自1956年组建以来,历经60余载,今天,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已突破2000亿元,净资产逾1700亿元,资产规模稳健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向好,成为一张全市有地位、全省有分量、全国有影响的靓丽名片。
农村集体经济是东莞改革发展成就的生动体现,一代代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人民,利用地处经济发展前沿的优势,坚持走集体发展的道路,由集体统筹使用土地,通过建造厂房出租、兴办乡镇企业、拓展投资理财渠道等多种方式,让集体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纵观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农业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3个发展阶段。
农业合作化阶段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式组建
农业合作化阶段,东莞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由集体统筹所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承担全部的农业经济活动,逐步奠定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框架。
1951年,东莞开始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4月底全面完成。农民在这场运动后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但由于大部分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缺乏耕牛、农具和劳动力,一家一户的生产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因而迫切要求互助合作。
1953年,东莞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开始引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大朗的竹山、东城立新的横岭、沙田穗丰年的穗隆围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6月,东莞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提出要继续巩固以开展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爱国增产运动,并就如何大量发展临时互助组、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至1956年11月,东莞全县原有的452个高级社、634个初级社,全部升级或合并为662个高级社,参社农户占总农业户的99%以上,土地实现集体所有,耕畜、农具作价公有,标志着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式组建。
1955年12月,大朗镇竹山初级农业合作社率先升级为高级农业合作社,成为东莞第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时隔60多年,早已今非昔比,竹山社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集体总资产于2020年达到1.8亿元,经营总收入1346万元,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精彩而生动的一个缩影。
走进竹山社区,在环境优美的文化广场公园,随处可见群众在树荫下休憩乘凉,神情惬意。该公园依托社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系统,升级了公共服务及康乐设施,这一系列配套设施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为广大居民营造了舒适宜居的美好环境。
竹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经联社理事长谢达新说:“未来我们要以党建为引领,继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统筹土地资源,加大村集体物业升级改造,全方位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农村工业化阶段
“三来一补”拉开集体经济快速增长序幕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从此开启了利用外资的政策先河,广东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成为先行试点县,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正悄然开启,而同时期,香港制造业由于生产成本上涨开始转移,与此时的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列车不期而遇……
开拓进取的东莞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迅速成立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并下设全国第一个加工贸易装配办公室,发挥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和莞籍香港同胞众多的人缘资源,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方式,大量吸取境外优秀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及外向型经济,完成了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为之后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12月18日,“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正式落成,这座以“电动缝纫机机头+旧厂房”为设计造型的场馆,以形象立体的声光电效果,再现了当年太平手袋厂的创办历程和车间生产场景,让这家中国内地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走进陈列馆前厅,一场“特殊考试”的光影情景剧引人驻足,时光倒流到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太平手袋厂引入香港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全新的设备,全新的运营机制,给封闭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的工人以强烈冲击,特别是“按件计酬”,极大地解放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生产力,犹如一声直叩人心的春雷,释放出强劲的冲击波,激情迸发。“‘三来一补’企业形式对当时就业、外汇都起到很大作用,让东莞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得到腾飞。”太平手袋厂陈列馆负责人说。
“三来一补”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弥补了农村集体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发展要素方面的空白。此后,东莞村组集体利用祠堂、饭堂、会堂作为场地,承接各种“三来一补”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堂经济”,并逐步兴建标准厂房、工业园区,以“出让土地、建厂收租、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拉开了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的序幕。
农村城镇化阶段
集体经济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进入21世纪,农村以何种方式持续发展集体经济,东莞开始积极探索。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成功做法,东莞于2002年在大城区及清溪、凤岗等镇启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并于2004年在全市铺开,至2006年底基本完成,当时共建立了559个股份经济联合社,249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19.2万名村民成为股东并获颁股权证书,标志着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完成,成为继深圳特区后,广东省第一个全面完成改制的地级市。在产业和空间上走向城乡一体化的东莞,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成为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在城镇化过程中,东莞利用城市更新政策,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对老旧厂房及低端物业进行更新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写字楼、商住物业及高新产业园区,通过物业升级、投资理财等方式,培育适应城镇化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点。从工业化迈向城镇化阶段,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1990年7.1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4.6亿元,30年间增长了35倍;集体经济总资产从1990年的29.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040.4亿元,30年间增长了67倍,历经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60多年春华秋实,东莞农村集体经济体量庞大,对于维持村级组织运转、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涵盖了教育、治安、环卫、行政管理等日常公共开支。2020年,正值春节来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这个紧要关头,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勇于担当作为,为基层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农村基层承担防疫开支达5.4亿元,为承租企业减租8.4亿元,充分彰显了同一屋檐下,同呼吸共命运的“东莞温度”。
继往开来
奋力开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从农业合作化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到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历史的魅力在于,许多不经意的举动,竟成为滚滚大潮的发端。谁曾想,“第一个吃螃蟹”的太平手袋厂首先推开了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大门,带动整个东莞乃至全国的“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取得的成就,在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东莞市政协原主席刘树基如是说,“一直以来,东莞从村民到各级干部都十分珍惜集体经济,强调共同富裕,没有分光吃光”。“农村集体的一砖一瓦,农村集体资产的一分一厘,都是广大农民群众汗水的结晶。”
昂首奋进新时代,风起正是扬帆时。东莞农村集体经济这艘巨轮,必将满载着财富与梦想,笃定道路自信和战略方向,继往开来,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东莞日报
原文链接:http://nyncj.dg.gov.cn/zfxxgkml/qt/gzdt/content/post_3556249.html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