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农发〔2021〕37号)贺州市农业农村局等十部门关于印发贺州市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投资促进和商务局、文广体旅局、林业局、乡村振兴局、供销社,中国人民银行昭平县支行,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3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广西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桂农厅发〔2021〕90号)等文件精神,贺州市农业农村局等十部门制定了《贺州市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贺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贺州市财政局
贺州市投资促进和商务局
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贺州市林业局
贺州市乡村振兴局
贺州市供销合作联社
中国人民银行贺州市中心支行
中国银行银保监督管理委员会贺州监管分局
2021年10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贺州市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1〕3号)、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广西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桂农厅发〔2021〕90号),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加成熟、标准体系更加健全的产业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立足贺州林果蔬茶药畜渔等特色资源,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注重三产融合,坚持联农带农,完善帮扶机制,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实现产业帮扶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重点支持脱贫村脱贫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壮大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产业品牌,创建一批引领力强的现代农(林)业园区,形成一批农(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持续稳固,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二、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一)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贺州市农业农村 “十四五”发展规划》《贺州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指导各县(区)科学合理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乡村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支撑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完善发展县级“5+2”、村级“3+1”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统筹考虑县、乡、村产业层级和功能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坚持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脱贫村和非贫困村、脱贫户和非贫困户一体规划、协同推进,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纳入规划。强化市级统筹谋划,促进县乡协同发展,打造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集群。〔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其中列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建设要求,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特色种养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基地。推进品种培优,大力开展优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筛选出一批适宜本地的新品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帮扶等措施,逐步优化我市粮食种植品种、稻谷收购品种,增加高效益优质稻的收购比例,提高种粮农民收入。加强种业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维护良好的种业市场秩序。推进品质提升,应用土壤改良培肥、节水灌溉、农产品收储运和加工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有机和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和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兽药减量增效,实施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以清洁的产地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以品质赢得市场。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家庭农(林)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转变;全力打造贺州香芋全产业链和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力争到2023年,全市香芋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鲜芋产量达5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50多亿元;新增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7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70多亿元。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继续推进百万亩油茶基地、百亿元油茶产业的“双百”计划,培育一批林下经济和经济林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油茶产量达3万吨,油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以村供销社建设为纽带,吸纳小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村供销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5年内力争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面积15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70万亩,为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集中供应配送、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不断延伸服务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依托现有县域工业园区(集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加工集聚区集中,增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带动力,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保鲜、贮藏、分级、烘干、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持续推进富川新湾工业园区、八步五协长寿健康产业园等农产品加工聚集区提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各县(区)建设加工基地,突出发展昭平茶、中药材饮片、红薯粉、香芋、淮山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链和服务链。引导加工产能重心下沉,向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集聚,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建设一批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引导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各县(区)开展特色加工。〔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科技局、农科院、林业局、供销社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各县(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优化县域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基地布局。推动实施“电商物流村村通”“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工程,鼓励骨干物流(寄递)企业在我市实施“业务下沉”工程,引导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脱贫村,促进物流(寄递)基础设施共享共运与信息互通。推进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每个县(区)建设1个县级农产品中心冷库,创建一批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农产品数字化产地仓;积极指导各县(区)组织申报“地头冷库”项目,充实完善农产品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预冷、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积极引导规划和建设标准化田头市场,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商品化。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和完善脱贫地区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推进富川瑶族自治县和昭平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面运行,调整和完善现有电商站点服务功能。实施“快递超市”工程,优化农村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在县(区)设立贺州寿城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分公司,实行电商经营新业态全县域覆盖,充实村供销社电子商务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供销社系统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促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加强电商主体培育和电商人才培训,推动市场力量参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商直播新业态,支持协会、企业举办带货大赛,培育优秀主播、网红产品。开展“数字兴农”行动,统筹市场力量参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农产品网络品牌。支持各县(区)积极争取“832平台”农副产品(贺州)产地仓的建设,推动平台销售农副产品质量,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消费者买得放心、送货及时。〔市农业农村局、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发展改革委、供销社、财政局、乡村振兴局、邮政管理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五)拓展农业功能价值。以资源特色明显、乡村风貌突出、规模集中连片、开发条件较好的乡村区域为重点,推进贺州乡村旅游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实施休闲农业、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构建城乡一体休闲消费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场(庄)、民俗秀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等新业态,打造一批彰显贺州地方文化风采的精品线路。在各县(区)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打造一批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森林人家),争创一批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山水园林长寿城,规划建设14个国家、自治区级森林康养基地,建成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探索“乡土文化资源+艺术创作工作室+文化旅游”等模式,建设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引导乡村旅游创业就业,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创客空间,吸引旅游人才返乡创业。支持各县(区)挖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精品项目、文创体验示范项目,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市文广旅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六)争创“广西好嘢”农业品牌。抓好“广西好嘢”品牌建设,突出打好绿色、长寿、富硒品牌,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两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每年新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0 个以上,每年有1个以上农业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广西好嘢”)目录。扶持优质粮食生产企业创立自有粮食品牌,鼓励企业参报“广西好粮油”遴选和申报加入“广西香米联盟”。巩固拓展“昭平茶”“富川脐橙”品牌的影响力,培育贺州菜心、贺州豆杯、贺州香芋、贺州紫茶、贺州蜂蜜、英家大头菜等新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自治区级及以上农产品品牌目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圳品”认证、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认证和富硒产品认证、“桂字号”区域公用品牌评选认定等,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营运,组建农业产业化品牌联合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清洁化加工车间等注入文化和价值理念,培育特色企业品牌。加强对各县(区)农业品牌公益宣传力度,开展县(区)长推介品牌农产品活动,举办农(林)业展会,广泛开展品牌营销,讲好贺州品牌文化故事。〔市农业农村局、投资促进和商务局、林业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七)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把建设示范园区作为加快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每个县(区)选择1~2个主导产业,建设县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动政策集成、要素积聚、企业集中,促进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业一园”格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申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申报向有条件的县(区)倾斜。发挥园区要素聚合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到2025年新建自治区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2个,积极推进八步区铺门镇、平桂区羊头镇2个农业产业强镇,八步蔬菜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平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八步区“百李挑一”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林业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八)深化粤桂产业协作。巩固拓展原有粤桂产业协作成果,按照“一县一园”要求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支持昭平县建设年产500万羽鹧鸪产业园区,支持富川瑶族自治县建设“潇贺秘境”农文旅现代产业园区。引导东部社会资本、投融资平台、企业到贺州产业园区投资发展,推动“湾企入桂”项目落实,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贺州集聚。推动广西东融先行示区(贺州)建设,共建广东省东西部协作肇庆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项目,新建10个以上供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基地。继续开展“贺电送粤”,推动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能源精准帮扶,深化能源领域产业合作。重点加快推动“粤桂画廊”规划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粤桂两省区政策支持以及纳入国家有关专项规划。〔市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发展改革委、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昭平县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三、稳定并加强产业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并按自治区要求逐年提高资金占比,各县(区)要明确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贺州香芋全产业链发展和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各县(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优先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含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市级财政相关支农资金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将各县(区)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优先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推动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参与发起设立各类科创、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积极参与,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滴灌脱贫地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健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强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加强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协同运用,实施“桂惠贷”贴息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贷”的投放力度,为脱贫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再贷款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的信贷产品。调整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积极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发展特色产业。指导农业保险承办机构持续扩大中央财政奖补险种覆盖面。鼓励县(区)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发特色产业险种,增加特色产业保险品类,提升保险风险保障水平。〔人民银行贺州市中心支行,贺州银保监分局,市财政局(金融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三)保障特色产业发展用地。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过渡期内,要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安排原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合各县(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用地规模和计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脱贫地区农业生产中直接用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可依法依规使用一般耕地、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政策。推广“增减挂钩+土地整治”模式,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政策。健全脱贫地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进一步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市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四)加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建立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全产业链支持,入库项目由支持种养环节向支持储藏、流通、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转变。每个县(区)重点选择2~3个特色主导产业,突出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精深加工、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并纳入项目库。积极做好项目库信息系统支持服务工作,指导各县(区)加强入库项目风险评估。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等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原则上从项目库中选择项目。优化产业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机制。〔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四、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
(一)健全产销衔接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支持脱贫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广州)交易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桂林)交易会等各类综合性、专业性的大型产销对接活动,展示展销贺州名特优农产品。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继续开展脱贫地区帮扶产品认定,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专馆和定向直供销渠道。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组织预算单位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依托全市公路客运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等,开展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共同行动,扩大扶贫农产品营销渠道。积极参与“桂品出乡”等产销对接活动,宣传推介“长寿贺州”品牌;依托头部电商交易平台,引导和组织贺州企业进驻桂字号原产地品牌旗舰店。利用好自治区供销社农产品流通平台和综合改革为农服务项目资金,与贺州市政府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牵头建设贺州城市体验馆暨贺州市名特优农产品(深圳)交易中心,推广贺州长寿食品文化,扩大贺州名特优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贺州农产品快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巩固拓展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各县(区)积极申请“广西好嘢”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仓建设项目,完善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市农业农村局、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财政局、林业局、乡村振兴局、供销社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二)健全技术服务机制。发挥贺州学院和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试验站、科技产业园区,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深化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拓展选派渠道,实施精准服务,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科技服务全覆盖。继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和农技骨干培养计划,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综合服务效能;打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及一批农业科技强镇和科技支撑引领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机作业、农资供应、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各类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继续推进到村到户指导,将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逐步调整转化为乡村振兴指导员。加快创业致富带头人、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加强脱贫户和小农户技术培训,提升各类主体产业发展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科技局、林业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三)完善带贫益贫机制。继续认定与扶持对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龙头企业,支持脱贫地区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联农带农新型经营主体,对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新型经营主体在示范评定、项目安排、资金奖补、融资贷款、保险保费、用地用电、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健全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密切协作、利益共享,带动脱贫户、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大循环。全面实施“湾企入桂”贺州行动、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导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兴业,通过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基地)等方式,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探索脱贫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运行模式,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带动农民抱团发展产业,持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化脱贫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开展“三变”改革示范县创建,探索总结更多成功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农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创新。〔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林业局、乡村振兴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四)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把风险防范摆在产业发展突出位置,坚持产业发展和风险防范一起研究、一起部署。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害、市场波动、产品滞销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各县(区)每年要组织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主要评估对象,聚集生产、经营、联农带农和政策措施落实等重点,系统评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健全风险防范应对措施,从项目选择、自然因素、生产经营、市场波动、资金使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防范和处置风险。〔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五、强化组织保障
(一)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部门间政策和工作协同,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对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指导,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督促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落实。县、乡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落实落细产业帮扶政策。〔市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二)加强考核调度。把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适当加大考核权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重点考核政策措施落实、特色产业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成效同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挂钩。加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信息调度,及时调度政策措施落实、产业发展规模、产品市场销售、品牌建设、主体培育、带农增收等信息,为开展精准评估和调整完善产业帮扶政策措施提供基础支撑。〔市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三)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加强业务培训,解读政策措施,提高基层干部政策执行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总结推广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广泛宣传社会各方帮扶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事迹,讲好特色产业发展故事。持续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治理,进一步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构建产业帮扶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市及县(区)相关部门具体负责〕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 2021年10月28日印发
原文链接:http://nyncj.gxhz.gov.cn/xxgk/zcwj/t1066754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