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咸宁市召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视频会议

时间:2022-06-18 来源:咸宁市农业农村局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6月14日,为切实贯彻落实好5月10日召开的全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安排部署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咸宁市召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视频会议。市政府副市长刘复兴、市政府副秘书长廖朝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训林及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城管执法委、市统计局分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各县市区比照市主会场通过视频方式参会。

  

      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训林同志首先传达了第二轮中央环保督查整改相关文件精神,解读了咸宁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方案,安排部署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刘复兴副市长做了重要讲话。刘市长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全市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玫坚战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的任务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全面部署了今年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刘市长指出:农业环保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治理的区域很宽、治理的周期很长、治理的难度很大,特别是一些工作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农业稳产保供,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政策性。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四个对标对表”的政治清醒。一是要自觉对标对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责任,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自觉对标对表国家“共抓大保护”的部署要求,在涉农环保工作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三是要自觉对标对表中央、省环保督察指出的问题,举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实。四是要自觉对标对表“点对点,硬碰硬、实打实”的作风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刘市长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做好“三个强化”,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针对各类整改和整治任务,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实行专班作战,强力推进。二是要强化责任落实。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要求,做好三个结合:一要做好短期与长期的结合。既要着眼当前,立行立改、限时整改,完成好阶段性目标任务,也要用好前期各项成果,立足长远,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二要做好整体与重点的结合。既要突出重点难点,更要牢固树立整体思维,避免采取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和隐患。三要做好防治与利用的结合。既要统筹防治,更要合理利用、科学利用,善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三是要强化协同配合。要突出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理顺各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协同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工作局面。要加强产学研融合,主动争取专家指导,依靠科学技术,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

  

  刘市长强调:6月13日,杨军市长在《重大气象信息专报(〔2022〕第9期)》上批示“当前我市已入梅,防汛抗旱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任务较重,要认真调度,以防为主,确保无虞”。为落实好杨军市长批示精神,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农产品有效供给,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扛起农业防灾减灾的政治责任。要准确研判、未雨绸缪。强化水文、气象、病虫害等多种因素研判分析,第一时间发布水源储备、气候趋势、病虫害监测预警情报等,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合理科学安排农业生产,主动防御,切实减轻灾害损失。要科学防灾、分类施策。分行业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措施。要有效避灾、精准抗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强防灾抗灾减灾关键技术指导;健全农业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体系,做到物资资金队伍早准备。

  


原文链接:http://nyj.xianning.gov.cn/nyzx/gzdt/202206/t20220615_267035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