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2022江苏省数字乡村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

时间:2022-07-14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7月6日,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2022江苏省数字乡村发展大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展示了江苏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分享了数字乡村建设经验,对接政企合作资源,进一步推进江苏数字乡村建设。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网信委副主任张爱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爱军指出,数字乡村作为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大决策部署的战略交汇,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方向,也是网络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带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力支撑。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一盘棋”发展思路,将数字乡村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率先出台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五大行动”,建立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扎实推进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创新打造数字乡村发展生态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

  张爱军希望,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以更高标准抓重点、谋创新,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动能”,以更广范围聚合力、增动力,不断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以更大力度牵好头、搭好台,不断做强江苏乡村建设“数字样板”。

  大咖云集分享案例,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约

  会上,还介绍了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情况。企业大咖、专家等分享了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及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通过线上的形式发表了主题演讲。赵春江表示,未来要发展农业农村的数字经济,可以重点通过新基建缩小鸿沟,包括信息技术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增强4G、5G布设宽带入园、入户等。并且,还要发展数字化的乡村产业,从而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此外,要加强数字基础对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治理、服务等全面渗透,在提高农民适应市场能力方面开展农民数字化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提供就业岗位,建立数字化的体系。

  大会还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需求。据介绍,去年,江苏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编制印发了《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指南》。指南的编制为全省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的数字乡村建设、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借鉴,在数字乡村平台、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农业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智慧绿色乡村以及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建设需求,并从中收集、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40项需求,项目概算总金额约3.7亿元。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推进。为集聚整合发展资源,构筑多元共建新格局,大会还举行了政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两大主题场馆看点十足,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流平台

  7月6日,2022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以“数字赋能 乡村振兴”为主题。

  智慧大屏、虚拟演播一体机、智能水肥一体机、作物表型监测机器人……走进展馆,参展企业和单位带来的各式高科技产品、智能设备等,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在浪潮集团的展区,记者看到一款虚拟演播一体机,可以预设各种布局场景,包括模型、3D背景等。在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的展区,有一款作物表型监测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款机器人依据旱田作物栽培农艺特点,采用轮距和离地间隙同步调节装置,通过机械臂搭载多种传感器实现田间不同品种作物全生育期表型信息实时、无损、高通量且不同角度的获取。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数字乡村博览会以“数字赋能 乡村振兴”为主题,设置数字乡村馆和智慧农业馆两大主题场馆,包含阿里、京东、移动等400多家参展企业和单位。还将举办多场专题论坛和活动,积极探索江苏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全面振兴。

  此外,以互联网+展会、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技术为支撑,在线上搭建了智慧农业数字展会平台,实现云上沉浸式观展。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jing.gov.cn/nygzdt/202207/t20220708_36379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