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调研

南京新农人:穿着皮鞋种地,一年盈利近60万

时间:2022-08-09 来源: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连片农田规整开阔,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正在田间进行作业。鲁舒婷 摄

  8月2日下午,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大桥社区,滁河两岸的农田里满是“对仗工整”的绿色秧苗,偶有白鹭在田间悠闲“踱步”。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名文身穿白衬衫、脚穿黑皮鞋,蹲在硬质化的田埂上查看秧苗情况。“种田不打赤脚,农民也跟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样,这就是新时代的新农人。”邵名文笑着对记者说。 

  邵名文是永宁本地人,从小跟着父辈在地里劳作,深知“土里刨食”的艰辛,也发现了种田“五大难”——犁耙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每一个环节对人的体能都是巨大的考验,效率低下不说,长期劳作也使得身体落下不少毛病。 

  “上世纪90年代,我开始接触农业,那时候抛荒地很多,因为效率低,纯靠人力既误农时,良田也难种出好米,农民赚不到‘甜头’,自然不愿意干。”干了几年后,邵名文觉得需要换个“打法”,他开始前往苏南等地“取经”,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并陆续引入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然而,因为资金限制,邵名文的农业生产曾长期处于“半机械化”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邵名文也迎来了“职业的春天”,他牵头成立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陆续发展了21户种植大户成为社员。

  插秧机、巡耕机、收割机、烘干机、植保无人机、进口成套大米加工设备……在合作社的大院里,摆放着40多台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这也是社员们引以为傲的“家底”。 

  依托国家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和“金陵惠农贷”等银行信贷“大礼包”,邵名文本人及合作社先后投入500余万元,陆续购入各类农机设备,从犁田到收割的水稻种植全过程所需的机械不仅一应俱全,并且已经更新换代多次。 

  “最厉害的就是这台旋耕机,仅主机就需要20多万元。”邵名文说,旋耕机的厉害之处在于多功能性,它可以搭配各种不同的子设备,从而实现开沟、耕田、机插油菜等多项作业。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具体而言,人工植保,每人每天最多完成10亩,无人机植保,一天可达到1000亩;人工插秧,每人每天最多六七分地,机器插秧,一天可达到六七十亩。 

  但在邵名文看来,这样的计量方式还不够直观,“合作社从最开始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万亩,成员从最开始的5户到现在的21户,不就是得益于这些宝贝吗?在我们这里,每个种田人都能穿皮鞋种田,每个人都能当‘甩手掌柜’。” 

  得益于机械化的普及,合作社的每名成员都成了田间“包工头”、农机“弄潮儿”,他们不仅将合作社发展壮大,还对外进行技术输出,合作社最远甚至到东北提供技术服务。 

  “80后”张招招是合作社一名成员,也是旋耕机操作能手,每年除了完成合作社及自家农田的作业外,合作社还会对外承接业务,由张招招具体操作。据悉,仅技术输出,张招招每年可增收20余万元,合作社可盈利近60万元。 


原文链接:http://nyncj.nanjing.gov.cn/nygzdt/202208/t20220808_36662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