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关于印发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2-12-24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鲁农技字〔2022〕41号

  

  各市农业农村局:

  为支持各地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全省粮食均衡增产,我厅组织专家结合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经验,研究制定了《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参照执行。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12月14日

  

  整建制“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

  技术指导意见

  为支持各地整建制开展“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全省打造一批吨(半)粮县、吨(半)粮镇,促进全省粮食均衡增产,结合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经验,特制定以下技术意见。

  一、基础要求

  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地方,应具备以下生产条件。

  (一)气候条件。光热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300小时以上,年有效积温(10℃以上)400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以上,平均无霜期200天以上。

  (二)耕地条件。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体厚度在100厘米以上,无明显夹砂层或夹砂砾层等障碍层次;土壤肥沃,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度大于25厘米,有机质含量大于1.8%、全氮含量大于1.5克/千克、速效磷含量大于35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大于120毫克/千克。农田排灌系统完善,灌溉保证率100%。

  (三)生产要素。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做到全覆盖,全程机械化率大于99%,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有保障。区域内能够提供人才、技术、产品、信息、气象等科技要素保障。

  (四)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各地也可探索建立以小麦-水稻、小麦-甘薯等为主的种植制度。

  二、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一)播前准备

  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机具,确保作业质量。建议在玉米联合收获机粉碎秸秆的基础上,再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打1~2遍,尽量将玉米秸秆打碎打细,秸秆长度在5厘米以下。

  2.合理耕作。采用深耕与旋耕、镇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壤耕作。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为减少开闭垄,应尽量选用带副犁的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配备合墒器,以提高耕作质量。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旋耕深度15厘米以上,并进行镇压作业。旋耕后耙耢、镇压,达到土地平整,无明显坷垃、无架空暗垡、上松下实的整地效果。

  3.减垄增地。因地制宜推行减垄增地。在整地时打埂筑畦,通过小畦变大畦,增加畦面宽度,减少畦垄(埂),扩大有效种植面积。选用种植规格应充分考虑水浇条件、农机配套、作业效率等因素。建议畦宽2.4米、3米。第一种:畦宽2.4米,其中畦面宽2.0~2.1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8~9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行距0.6米。第二种:畦宽3.0米,其中畦面宽2.6~2.7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行距0.6米。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块应尽量采用大畦,地面平整、水量丰沛地块可适当扩大畦面宽度,最大畦面可在10米左右;水浇条件较差的地块应采用小畦,在水压较小的情况下可适当减少畦面宽度。增加或缩小畦面宽度最好按照玉米行距整数倍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应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无垄种植。

  4.施足基肥。要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小麦全生育期每亩施用纯氮(N)18~20公斤,磷(P2O5)7~9公斤,钾(K2O)10~15公斤;磷肥全部底施,氮、钾肥40%~50%底施,50%~60%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追肥。基肥优先选择配方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有针对性补施锌肥、硼肥、锰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一般地块每亩施腐熟堆肥(农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通过增施有机肥替代10%~15%的化肥。

  (二)规范化播种

  1.品种选择。根据全省小麦品种展示结果,鲁东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烟农1212、济麦70、山农30等品种;鲁北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泰科麦34、中麦6032、烟农1212、山农38等品种;鲁西、鲁南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山农29、鑫星617、山农42、山农46等品种;鲁中地区建议种植:济麦22、鲁原502、山农41、山农29、山农38、山农43等品种。小麦种子须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

  2.适期播种。小麦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以上积温570~650℃。以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为宜,适宜播种期在10月5日至10月15日。鲁东、鲁中、鲁北的小麦适宜播期一般为10月5日至10月10日,鲁南、鲁西南适宜播期为10月8日至10月15日。

  3.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适墒后再播种。

  4.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前提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16万。

  每亩播种量(千克)=每亩计划基本苗数×种子千粒重(克)÷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

  5.宽幅匀播。应用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进速度5公里/小时,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6.播后镇压。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对于秸秆还田地块,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1~2遍,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三)冬前管理

  1.适时镇压划锄。整地质量差、地表坷垃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在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1~2次镇压,以压碎坷垃,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和低位分蘖。对旺长麦田要在冬前采用镇压器进行2~3次镇压,控制旺长,保苗安全越冬。镇压要注意“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冻”“压轻不压重”,即: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镇压,过湿的地块不宜镇压;土壤封冻的地块不宜镇压,防止压断麦苗;晚播小苗要轻压不要重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镇压过后进行划锄,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2.视情浇水。浇越冬水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措施。要根据土壤墒情和整地、播种质量等,酌情浇越冬水。对墒情较好、土壤沉实的麦田不需要浇越冬水。对坷垃较多、土壤喧松、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要适时浇灌越冬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夜冻昼消(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时,选择上午9点至下午3点进行灌溉。越冬水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小畦或窄畦灌溉亩灌水量40~50立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喷灌、微喷和浅埋滴灌等方式灌溉,亩灌水量15~30立方米,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

  3.病虫草害防治。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或基本出齐时进行化学除草。根据麦田杂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药剂。要注意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晴天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时均匀喷施。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监测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根腐病等发生动态。对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等成分的药剂对茎基部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蚜虫,可选用含有吡虫啉、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等成分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选用噻虫嗪、辛硫磷等药剂进行防治。

  (四)春季管理

  1.返青期管理。管理重点是促弱控旺,二、三类苗要“早划锄、早追肥”,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中耕划锄,拔节前力争中耕划锄2~3遍,增温促早发。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早追肥,一般亩追高氮复合肥20~30公斤或尿素15~20公斤,促根增蘖保穗数。一类苗、旺苗管理重点是控旺转壮,促蘖成穗。在管理措施上要以控为主,适时镇压,在返青期每隔7~10天镇压一次,共镇压1~2次,一般不需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抓好化学除草和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治。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进行施药。按照杂草种类选择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适宜浓度、使用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使用,避免漏喷、重喷,以免发生药害。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可选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噻呋酰胺等成分的单剂或复配剂对水喷雾防治,同时兼具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功效,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防治地下害虫,可结合划锄用辛硫磷加细土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2.起身拔节期管理。管理重点是促进有效分蘖,二、三类苗在返青期没有浇水追肥的地块,应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均使用尿素10公斤左右,拔节期再追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一类麦田,在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20~25公斤。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是密切监测条锈病、麦蚜、红蜘蛛等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对条锈病,要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早控制发病中心,及时组织大面积应急防治。

  (五)后期管理。抽穗扬花期至灌浆期是籽粒发育、灌浆的重要时期,若墒情较差的应适时浇足水。应特别注意不要在小麦收获前半月内浇水,以免导致植株早衰。浇水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小麦倒伏。病虫害防治方面,重点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大力推广适期开展“一喷三防”,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合一次性叶面喷施,防病、防虫、防早衰。在收获前15天应停止用药。

  (六)减损收获。小麦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植株特征表现为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充实饱满,含水率在20%左右。收获作业开始前,要按照减损增粮的要求,对收割机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保养,确保机具以完好的技术状态在整个收获期正常工作。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常作业前进速度宜为3.5~8公里/小时。作业时应根据喂入量、产量、株高、干湿程度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当生物量大或植株含水量高时,应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留茬高度≤15厘米,秸秆粉碎长度≤5厘米,秸秆切碎合格率≥90%,并均匀抛撒。正常作业条件下,收获损失率应小于1.0%,籽粒破碎率小于1.0%,含杂率小于1.5%。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籽粒含水量低于13%时入库储存。

  三、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一)播种环节

  1.选准高产品种,做好药剂处理。应选择高产、稳产、耐密、抗倒、综合抗性强、适宜机收、光热资源利用率高的品种,登海605、农大372、登海1996、MC812、MY73、京科999、登海710、中天308和立原296等品种在今年德州市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和全省生产中表现较好,各地可根据当地光热资源进行选择。种子均应进行精选处理和包衣或拌种,做到统一技术、统一药剂、统一推进防治苗期病虫害。根据主要病害或地下害虫,选择包衣剂。可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精甲霜灵、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或氟唑环菌胺等预防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等;用噻虫嗪、吡虫啉、氯氰菊酯、氟虫腈或呋虫胺等防治灰飞虱、蓟马、地下害虫等,兼防二点委夜蛾等;也可复配杀虫杀菌药剂,包衣防治蚜虫、灰飞虱、地下害虫、茎基腐病等。药剂用量按登记用量或用药说明。

  2.选择适宜机械,做好种肥同播。玉米适播期短,应提前准备好适宜的小麦收获机械和玉米播种机械。玉米播种机应选用具有播量、播深智能控制功能的机型,并安装北斗导航系统,提高玉米播种质量。小麦机收后应立即进行玉米机械单粒精播,根据品种特性,留苗密度控制在4800~5600株/亩,耐密紧凑宜籽粒机收品种可适当增加留苗密度,可采用60~65厘米等行距播种,也可采用80厘米+40厘米大小行播种,播深3~5厘米,做到播深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玉米全生育期亩施肥量应不低于氮肥(N)15~20公斤、磷肥(P2O5)6~8公斤、钾肥(K2O)12~16公斤和硫酸锌(ZnSO4)2公斤,播种时施入全部的磷肥和硫酸锌、50%的钾肥、15%的氮肥,肥料侧深施于种子下方8~10厘米,播后立即浇“蒙头水”,确保及早出苗。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滴灌、微喷灌或平移式(或指针式)灌溉,推广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

  (二)苗期管理

  1.及时化学除草。须在播后苗前进行化学除草,可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或异丙草胺)+莠去津(氰草津、特丁津、唑嘧磺草胺或异噁唑草酮)混合喷施,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遇雨未能进行封闭处理或效果不好,要在玉米3~5叶期进行茎叶喷雾除草。禾本科杂草可用硝磺草酮、噻吩磺隆或烟嘧·莠去津等药剂;阔叶杂草可用氯吡嘧磺隆、唑嘧磺草胺、二氯吡啶酸、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灭草松或麦草畏等药剂;混合发生可用硝磺草酮、砜嘧磺隆、异噁唑草酮、苯唑草酮、氨唑草酮、硝·烟·莠去津、硝磺·莠去津、烟嘧·莠·氯吡或苯唑·莠去津等药剂。喷药时应做到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不漂移,不与有机磷类农药混施。

  2.适当蹲苗促壮。玉米苗期抗旱能力较强,浇好蒙头水和种肥同播的地块,苗期一般不需要进行管理。一播全苗后,苗期土壤表层适度干旱,可以促进玉米根系下扎,防止幼苗徒长,增加抗倒伏能力,起到蹲苗的效果。苗色黑绿、地力高或墒情好的地块要蹲苗,苗瘦发黄、地力瘠薄或墒情不足的不宜蹲苗,蹲苗应在拔节前结束,以免影响穗分化。若干旱严重,应及时浇小水。植株如有分蘖,无需拔除。

  3.科学应对灾害。玉米苗期抗涝能力较差,如遇强降雨田间形成积水,土壤通气性变差,会影响根系呼吸,要立即排涝,防止出现芽涝或苗涝。如遇强风雨造成倒伏不用扶正,幼苗可自行恢复至直立状态。

  (三)穗期管理

  1.加强水肥管理。拔节期可借雨或结合浇水追肥,施肥量为总氮量的15%,总钾量的50%,以促根壮株,构建健康群体。大喇叭口到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需保证水分供应,防止“卡脖旱”造成雌雄穗发育不同步,并借水再追施总氮量的50%,防止脱肥,以确保植株生物量,形成大穗。

  2.化控促壮防倒。“吨半粮”建设地块土壤肥力高、种植密度大,发生倒伏的风险高于普通地块,应在玉米7~10片叶时进行化控,可叶面喷施胺鲜·乙烯利、矮壮素等药剂,促进茎秆粗壮,增强抗逆和抗倒能力。使用化控剂要注意合理浓度配比,防止因用量过大造成植株过矮,生物量不足,无法制造充足的光合产物,影响产量。

  3.防治病虫害。穗期高温多雨,是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和玉米螟、桃蛀螟、甜菜夜蛾、棉铃虫、黏虫、蚜虫等病虫害的高发重发时期。要坚持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有效压低前期基数,打好防控基础。成虫高峰期,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食诱剂等进行诱杀,减少虫源;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成虫盛期,大面积规模化利用无人机释放寄生蜂等天敌,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基数;病害初发期,用枯草芽孢杆菌喷雾防治茎基腐病、大斑病等。

  大喇叭口期要全面实施“一防双减”,合理药品配方,提高防治的针对性。指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调整以往“重虫害轻病害”的策略,根据病虫发生实际,组配杀虫杀菌药剂混配施药,实现病虫兼治,确保防治效果。防治穗虫,可选含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苯虫酰胺、印楝素等成份的药剂,或在虫卵至低龄幼虫期,规模化喷施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菌剂。防治草地贪夜蛾,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氟苯虫酰胺、虱螨脲、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等。防治叶斑病、锈病等,可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或丙环·嘧菌酯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效果差或后期病虫上升快的地块,要及时做好二次防治。

  4.防范极端天气。玉米穗期是高温、干旱、强降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高发期,应搞好防范。遭遇高温干旱时,可进行灌水或喷灌,增加土壤湿度,改善小气候;遭遇强降雨或台风时,应提早准备机械,疏通沟渠,提高排涝能力。因风雨造成倒伏的,要分类施策,倾斜未完全倒伏的,尽量维持现状;点状倒伏严重的,要及时培土扶正;上部茎秆折断的,及时去除倒折部分,防止病虫滋生。

  (四)粒期管理

  1.保证授粉质量。玉米开花授粉期可能遭受高温、干旱、阴雨寡照等特殊天气,影响授粉质量,造成秃尖、花粒等,提倡采用无人机辅助散粉,切实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防止花粒。花期发生高温、干旱时,应及时灌溉,调节田间小气候,保证开花授粉适宜环境。连阴雨后或高温前,可喷施芸苔素内脂、寡糖复合物等抗逆调节剂,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2.做好肥水管理。土壤墒情较差时应及时浇小水,在籽粒灌浆期,应追施总氮量的20%,每亩灌水30~50立方米,并利用无人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叶面肥等混合液1~2次,以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和运转,增加粒重。

  3.抗逆减灾。灌浆期易发生强降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对于强降雨后无法自然排除积水的地块,要借助机械进行排水,尽量缩短积水时间;田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地块,要利用机械开沟沥水,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玉米尽快恢复生长。因风雨倒伏严重的地块,已经形成产量的,要人工收获果穗,或具备机械进地条件后,全株机械收获用作青贮饲料。轻微倾斜的地块,要利用无人机喷施除脲·高氯氟、四氯虫酰胺、哒嗪硫磷等杀虫剂和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防止因田间湿度过大导致病虫害爆发造成减产。

  (五)收获环节

  1.适期收获。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玉米的最佳收获时间是完熟期,此期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苞叶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变硬,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此期收获籽粒能积累更多的干物质,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和商品性;同时籽粒水分降低,减少烘干或晾晒时间,节约成本。与9月中下旬收获相比,每晚收一天可每亩增产5~8公斤。“吨半粮”建设区切忌提前收获,要根据成熟度在10月5日~15日适期收获。

  2.减损增收。应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理念,指导农机手规范作业。选用割台长度长、倾角小、分禾器尖能够贴地作业的玉米收获机;有积水或土壤湿度大的地块,推荐选用履带式收获机;发生倒伏的地块,倒伏方向与种植行平行的,采取逆向对行收获方式。作业时应适当降低收获速度,确保穗收损失率≤4.0%,籽粒破碎率≤0.6%,苞叶剥净率≥85%,含杂率≤0.8%;籽粒收获总损失率≤3.0%,籽粒破碎率≤4.0%,含杂率≤1.5%,全面降低机械收获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要注重加强运输、烘干、仓储等产后环节的减损工作,确保玉米颗粒归仓。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wgk/tzgg/tfwj/202212/t20221216_41938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