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践行与大食物观相吻合的六大观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不仅明确地体现了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意图,而且更好地彰显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战略意义;不仅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而且对国人树立全面均衡的膳食意识、实现多元化的膳食平衡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大食物观”,就是“用大的眼光看食物”。在大食物观视域下,食物不能局限于五谷杂粮,还包括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类食物。随着食物数量的日益增长和食物种类的日益丰富,应逐步演变成“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的局面。在实践中,要在夯实粮食生产这一核心基础的前提下,从更广阔的视角挖掘食物供给潜力,不仅要正确理解、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全方位地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地拓展食物来源,多层次地完善食物结构,而且要从食物品种、种养方式、耕作方式、生产方式、加工方式、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契合,正确理解、树立和践行与大食物观相吻合的“大粮食观”“大农业观”“大耕作观”“大生产观”“大加工观”“大生态观”六大观念。
在“大粮食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四大主粮,无论是主粮还是辅粮,只要是可供人们食用的多种作物都是粮食。在实践中,要在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底线、实施好藏粮于地战略和藏粮于技战略的基础上,改变一些人一提起“粮食”就只想到了稻谷、小麦等口粮作物的思维定式,除了压茬进行种类繁多、品种多样的粮食作物的收获和播种之外,尤其不可忽视以大枣、核桃、板栗等为主要代表的木本粮油和森林食品,这不仅因为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的产业价值链较高,而且由于它们含有丰富营养和多种微量元素会越来越受青睐。
在“大农业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要彻底摆脱将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环节人为地割裂开来的路径依赖,无论是哪个环节,只要能够与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融合相关或者是构成农业全产业链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属于农业产业范畴。在实践中,要改变“重种植业、轻林牧渔业”的农业生产惯性,向全部农业生产部门和整个国土资源拓展,除了正常开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构成的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积极地利用耕地、植物、动物、微生物发展农业,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充裕供给之外,还要引领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积极地向草原、森林、海洋、水域、沙地、盐碱地等非耕地以及工厂化农业要热量、要蛋白,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让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设施农业、混合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草地农业、生物农业等异彩纷呈,实现“米袋子”充盈、“菜篮子”丰富、“肉团子”厚重。
在“大耕作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的耕地和以发展水田农业为主的耕田等传统耕作方式,还要积极拓展以发展海洋农业为主的“耕海”、以发展山地农业为主的“耕山”、以发展水体农业为主的“耕水”、以发展林地农业为主的“耕林”、以发展草原农业为主的“耕草”、以发展沙漠农业为主的“耕沙”等新型耕作方式。在实践中,要自觉纠正“重耕地耕田、轻耕海耕山耕水耕林耕草耕沙”的狭隘倾向,既要练好“地田功”,又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水沙牌”,让海里养的、山上结的、水里游的、林下生的、草里长的、沙里钻的各种食物被逐批地搬上人们的餐桌。
在“大生产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仅包括种植业生产、林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在内的“小生产”,而要放眼于还包括耕地生产、水产生产、草原生产、森林生产、海洋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加工生产等在内的“大生产”。在实践中,要跳出“农业生产就是常见的种植养殖”的短视行为,只要某种生产方式或生产途径能够产生可供人们食用的食物,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都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途径,尤其是对那些能够推动食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途径,都应该大力鼓励和强力支持。
在“大加工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粮食、油料等传统的食品加工,而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全力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在实践中,要将食品工业作为“红线”和“纽带”,用以打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固有分界,放眼于农产品的“接二连三”,实现食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产业融合,建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不仅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到极致,即通常所说的“吃干榨尽”,而且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食物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环节各领域的相“融”共生和相“融”共荣。
在“大生态观”视域下,解决食物问题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农学、生态学等学科范畴,而应该在现代生态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拓展生态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要明白生态环境优劣与食物的产量和品质息息相关,统筹考虑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把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碧绿的草地、洁净的水体、富氧的森林和安全的土壤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打造可持续性食物系统的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更优更好更美,保证我们的食物都是无公害的、绿色的,为我们分享美味佳肴提供更加牢靠的生态安全屏障。
总之,只有“唱响”大食物观“领唱”,“大粮食观”“大农业观”“大耕作观”“大生产观”“大加工观”“大生态观”六大观念“伴唱”的“大合唱”,才能完成好新的食物革命。
(作者□李铜山系河南工业大学二级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nyj.nanyang.gov.cn/zcjd/55146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致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于天...2020-08-24
- 致忻州市忻府区人民政府王...2020-07-02
- 致中共牡丹江市委马志勇书...2020-05-22
- 致廊坊市公安局赵晋进局长...2020-07-29
- 2021年农村双女户补贴...2021-04-29
- 致青岛市崂山区纪检委刘文...2020-05-25
- 公安部通知:严禁警察直接...2021-02-01
- 致忻州市忻府区民政局张炳...2020-07-02
- 致沈阳铁西区人民政府郭忠...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