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农民工资讯

洮北区坚持“三抓”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时间:2023-03-31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洮北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具有农业县特点”的市辖区,2022年粮食总产量突破2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1年获得“全国产粮大县”称号。

  抓强生产能力,让土地增产。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全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突出改地增粮。依托土地肥沃的资源禀赋,全力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4万亩,实施盐碱耕地治理2.4万亩,建成万亩示范区2个,土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玉米每亩最高产量达到2300斤、水稻每亩最高产量达到1400斤。坚持以水保粮。作为国家级节水增产重点县(区),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避灾发展能力。全区目前抗旱水源井增至4.1万眼,全程化有效灌溉能力保持在96%以上,“不等雨、不靠天”已成为组织农业生产的工作常态。强化科技兴粮。按照精耕细作理念,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抚育等先进技术。2022年实施保护性耕作76.3万亩,深松整地35万亩,亩均增粮百斤以上。全区目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以上,水稻、玉米机械化水平达到100%。2022年建立水肥一体化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14.2万亩,节省灌溉成本1000余万元。

  抓长产业链条,让粮食增值。依托域内水稻、玉米、杂粮等优质农产品优势,围绕强基地、上加工、塑品牌,向一二三产融合要效益。建基地促集约。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全力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迈进。按照“南水稻、北玉米、西杂粮”的总体布局,重点在到保、洮河、德顺、林海等沿河乡镇打造60万亩的优质稻米经济带;在青山、平台、平安、岭下等北部乡镇打造80万亩的优质玉米经济带;在三合、金祥、东胜等西部乡镇打造5万亩的优质杂粮经济带,“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构建。上加工延链条。深入实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战略,扎实推进投资1.5亿元的国家级“吉林粳稻产业集群项目”,改造升级佳顿农业、名香米业2户重点企业,新增2户年加工稻米10万吨以上企业。依托域内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引导玉米加工转化。大力发展花生、小米等特色杂粮及食品加工,省、市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8户。打品牌闯市场。围绕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全力推动区域特色农业精深发展。全区目前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25个,有机品牌5个,“广源金谷”大米走上“G20峰会”餐桌,“陈氏名香”“关东雪”等一批“洮字号”名优“土特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声名远播。

  抓活经营组织,让农民增收。坚持把做活农村经营组织作为农民致富的动力引擎,切实把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学打造经营体系,稳步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土地经营模式。截至2022年底,全区流转土地6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63个、家庭农场2571个,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127个、示范家庭农场42个,涌现出映禹水稻、晓东农机等一批制度健全、效益良好的农民合作社典型。健全完善联带机制。围绕域内优势主导产业,以政策之力和市场之势,大力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创新带动方式,建立紧密产销关系,加快培育“股份农民”,把单打独斗的“小门小户”嵌入到利益联结的产业链条上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引入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上来。全区2022年各类农村经营组织共联农带农9600户,增收约1100万元。做优做细社会服务。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将84个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名录库,实现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耕、种、防、收”全程托管和单环节托管。2022年,社会化服务面积13万亩,下达补助资金683万元,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3/t20230324_868388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