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劳务市场

畜牧兽医文化 | 百兽“一哥”到跌落神坛 它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3-08-17 来源: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作者:佚名

  原始宗教与神话中猪的形象值得人敬畏,而到了明朝,猪八戒显然不能与前面的形象相提并论了。从古到明代,猪的形象明显存在一个巨大落差的现象,从猪龙到猪八戒,犹如与猪有关的成语“一龙一猪”一样,几乎天壤之别。为何猪的地位下降如此之多呢?在笔者看来,猪八戒形象的出现,显然不仅仅是吴承恩个人的心血来潮,应该从中国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其下降的原因与猪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地位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猪在明代以后文化中地位下降的真实反映,吴承恩不过将猪的形象的变化作了一次形象化的描述罢了。

  中国传统社会更多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也有产生宗教的土壤环境,但是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出现,道教并不能够与佛教、天主教等完全等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东汉,留下的著名的白马传经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泛神崇拜的国家,亦即多神崇拜,不像世界三大宗教一神崇拜,神的原型既有现实中的对应物如猪,也有虚拟的物体如龙,其神灵具有变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关注现实,崇拜那些比较活生生的人物,如孔子和关公。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会因为各种原因,成为神灵之化身而被人们崇拜。例如,如果您走在乡间,也许一棵并不起眼的大树,也有被奉为神的历史。所以在这种宗教影响下,神灵的面貌也会发生改变,神灵的地位会随着社会的进程而发生改变,特别是那些与生活习习相关的神话和宗教原型,其神话形象受其原型在社会经济中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要受现实生活中对应物的地位的检验。

  猪能够成为与龙并称的神话原型,应该与野猪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在早期,当人们生活在各种动物充斥的年代,相对于其他动物,早期的人们种植作物可能受野猪的危害最大,而野猪又是以力大著称,于是崇拜猪也就不奇怪。

  

  

  但是,在这种多神崇拜的文化气氛中,随着时代的变化,所有的神都可能要在未来接受检验。猪形象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认为,其地位出现下降的现象,应该说开始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最后定型于明代。其变化的原因是猪在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无法超越马和牛等,而逐渐变得一无是处。

  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变法,变法彻底的秦国以农、战作为国策,最后灭了关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其基本的国策是发展农业生产,并以此支持与其他国家的战争。通过农战得天下,自然其中马和牛的功劳最大。

  秦汉以后,猪在生活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显然没有其他动物如牛和马重要,自然人们对猪就不会存在继续崇拜的理由。猪相对于其他家畜如马和牛来说,明显重要性不及,不像羊有漂亮的外表,羊大称为美;不像猫与人为伴;也没有特殊的本领,不像狗帮助人狩猎,不像马可以作战马,不像牛可以耕地挽车。

  

  

  而且,越到后来,猪与先秦甚至更早时期猪的形象相去更远,猪回归其本来面目就会十分自然。相反那些想象中的神话原型,由于生活中没有相应的对应物,无法实际检验,可能不受影响,龙的形象一直没有对应物来检验,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至今中国人被称为是“龙的传人”。但却有人如黄守愚,极力考证出中国人更应称为“猪的传人”,似乎难以为大家接受。

  猪的一生在吃和睡中度过,生存条件多居住在厕所,与粪便相伴,条件恶劣,到头来还免不了要挨上一刀,成为餐桌上美味。对此,古文献中描写了猪的拟人想法,认为猪感到自惭形秽,甚至以死为解脱了。这一特征在《符子》有充分的体现,其曰:“朔人有献燕昭王大豚者,车夫膳之。豕既死,乃见梦于燕相曰:造化劳我以豕形,食我以人秽。今仗君之灵而化,始得为鲁津之伯也。”这肯定是怪诞之言,但是从侧面反映了猪的地位已经开始下降。

  到了明代以后,江南一带已经土地十分紧张,迁入浙江湖州一带的蒙古羊也只能舍饲,而育成湖羊。猪自然只能生活在窄小的猪圈中,在如此小的空间中,猪显得更加脏,于是猪的形象才会被人看轻,被人们拿来嘲笑便是十分正常也可以理解了,昔日的猪神形象只能以粗俗的形象替代了。

  

  

  猪八戒形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将猪在历史上的形象由神话中的神猪变成普通世俗人的一个浓缩。同很多神话英雄的身世类似,《西游记》所刻画的“猪八戒”原来属于天界的神灵,雅号“天蓬元帅”,是因为醉酒而调戏嫦娥,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入凡尘。说明猪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和身世,猪曾经与龙并称,但不可避免,明清以后已经不再依然是先秦时期与龙并存的形象了,已经发生变化了,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凡夫俗子。

  

  

  

  


原文链接:http://nyj.jingzhou.gov.cn/ywbk/cmy/202308/t20230811_86098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民工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民工资讯网 nmgzx.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9793号-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